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楼》(杜甫)

2022-09-19 03:18: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登楼》(杜甫)》,欢迎阅读!
登楼,杜甫,下册,人教,语文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楼》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即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体验、问题探究等。 【教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故古代的文人墨客皆喜欢登高,因此成就了不少的登临诗。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登临诗? 2.生答:《登岳阳楼》(其一)《登幽州台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登飞来峰》······

师补充:由这些登临诗可知,登临诗一般分为三类:登山诗、登楼诗、登台诗。我们今天便要学习一首登临诗——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楼》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三、预习检测

1.知人论世识杜甫:

1)作家作品(注:提醒学生从名、时、地、平、作五个方面去识记重要作家的文学常识)

附杜甫的文学常识:

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时:公元712——公元770唐由盛转衰时期(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盛唐,经历了安史之乱)

地: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评: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史”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史》《新安史》和《潼关史》“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2背景资料 2.谈谈初读感受:

体裁、情感基调、朗读节奏、诗歌大意等。 四、美读怡情

1.屏幕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韵味(节奏、轻重音) 读出感情

2.根据上述三个要求,逐步完成朗读指导,前两个要求属浅层次的,学生易于把握,第三个要求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

3.明确本诗的诗眼,便于学生悟情。 本诗的诗眼:“伤”字 五、感知内容,把握意象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在暮春时节登楼时的所见所感。(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所见的是什么?所想的又是什么? 小组内稍做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所见:繁花、高楼、锦江春色、玉磊浮云,祠庙(后主祠及武侯祠) (板书) 所想:北极朝廷和西山寇盗

教师小结:所见部分即本诗的意象,所想及作者由所见引发的议论。 六、再读悟情

本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七、品析语言

杜甫有名言“为人性僻耽(dān,爱好,沉溺于)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请同学们品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其好在哪里。 教师示范:

如:我喜欢首联。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首联统领全篇。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而后小组指派发言人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八、诗歌学习总结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在语言上,工于锤炼。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历史变迁,谈人事又融入景物。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九、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小组内根据本节课所学总结 1.知人论世;

2.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3.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4)品味诗歌意境。 十、作业设计 1.背诵诗歌。

2.运用诗歌鉴赏法品读课后古诗《月下独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板书见文档中“五、感知内容,把握意象”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1aec11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