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2023-04-10 22:03: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欢迎阅读!
包拯,直道,治本,清心
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作者:暂无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第12



合肥历史上名人辈出,世家林立,这些人才的涌现,正是得益于家风的教化。他们修身正行,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子孙的思想和言行,推崇忠孝仁义、教导礼义廉耻,成长为无愧于家族、有益于社会的英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以世代相传。从本期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合肥名人的家风故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北宋名臣。他为官清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有“包青天”之誉,人们尊称他为“包公”。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攻读,后来考中进士,做过知县。在他看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

【名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王德应

【家风故事】

辞官侍亲

公元1027年,29岁的包拯高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江西建昌距离庐州(合肥)较远。因父母年高,包拯请求在庐州(合肥)附近做官,以便伺候双亲、忠孝两全。于是,朝廷改授包拯为和州监税,离庐州很近。然而,父母仍然不愿意随同包拯一起赴任。左右为难之际,包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辞官回家,侍奉双亲。而且,这一辞就是十年。

不持一砚归

公元1042年,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期满,即将乘船离开。端州百姓为了表达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感激,送给他一方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砚台,并非金银珠宝,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峡,刚行至江中不久,包拯发现了砚台的事,严厉申饬了手下,并将这方端砚抛入江中,还于端州。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断讼执法 明敏正直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任天长知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冤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只取护城河一段

包河其实是老庐州城护城河的一段,是包拯死后仅为自己的后代留下的所谓遗产。老合肥人都知道“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故事,一转在合肥方言里就是“一圈”的意


思,这里指整个庐州城。传说北宋嘉祐七年春天 (公元1062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城赏赐给他。但包拯坚辞不受,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最后才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由于河不比田产,它分不开卖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政清廉的封建官吏,便把这一段护城河称为包河。

“长嫂扶养”实为“子冠父戴”

包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故事,在一些戏曲和民间不断流传。但这不是历史事实,因为包拯是独子,真实情况其实是“子冠父戴”——包拯的次子确实由长嫂抚养长大。

据《庐州府志》等资料记载,崔氏嫁到包府第二年,其丈夫就得暴病去世了。年仅21岁的崔氏生下遗腹子,名文辅。包拯见儿媳妇如此年轻,想让她改嫁,并派人去劝她。崔氏哭着对包拯说:“公公为天下名臣,媳妇能在家干些粗活,服侍公婆,已很满足了。我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不改嫁。”不幸,其子文抚养到五岁时夭亡,从此崔氏就一心侍奉公婆。后来得知公公媵妾有子,便暗中妥善照顾,后抱回精心抚养。包拯病逝时,次子包绶才五岁,婆婆也已年老多病,寡居多年的崔氏就完全担负起对包绶的养育责任。

崔氏的母亲吕氏听闻包拯去世,想劝女儿改嫁。崔氏说:“倘若要改嫁,也不会等到今天了。”吕氏说:“丧夫守子,孩子也死了,你守护谁呢?如今你公公也去世了,应该改嫁了。”崔氏答道:“过去没有改嫁,并不单单是为了儿子。如今公公去世了,婆婆年老体弱又有小叔年幼如儿,门户待我而立,难道忍心离去吗?”吕氏听了很不高兴,甚至以死相威胁。崔氏哭着说:“母亲远道而来,我不能让您独自回去,我可以陪同您回荆州。但如果再逼迫我改嫁,我一定以死相还包家。”母女俩回家乡后,吕氏见女儿决心已定,只能将女儿再送还包家,崔氏最终守节至死。此事后来还惊动了朝廷,朝廷追封崔氏为永嘉郡君。

后人无偿捐赠金丝楠木

包公是安徽合肥人,却与漳州南靖有着一段千年奇缘:现今合肥包公墓里盛殓包公遗骨的棺椁材料是产自南靖的金丝楠木。

更巧的是,这些非常珍稀的金丝楠木是生活在南靖县和溪镇联桥村的包公35代裔孙包浩源无偿捐赠的。

因此,包公墓园讲解员都对这一奇缘作如下妙解:包氏家庭太清廉了,以至于死后近千年,重做棺木的稀有木料——金丝楠木,都只由包公后代提供,而不费国家一分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1729629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c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