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寒暄语看中泰文化在交际语中表现出的文化异同》,欢迎阅读!
从寒暄语看中泰文化在交际语中表现出的文化异同
摘要:语言是记录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寒暄语是应用与人际间交往的重要交际语,人们对于寒暄语的使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变化,因此笔者借由浅析中泰两个民族寒暄语的使用来看中泰所体现文化的不同。
关键字:交际语 寒暄语 语言 文化 中泰文化异同
一、语言与“寒暄”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人们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文明交流方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语言跟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记录着人类文化的变迁。因此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反映出该民族此时此刻文化的体现。
交际语即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其目的在于,在与话者的交谈过程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建立、维持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和谐长久,并非用来传递信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交际语是一种礼貌行为。从文化的角度看,交际语的使用体现了,与话者当时所处环境的文化氛围和所继承的文化传统。寒暄语是交际语的一种,寒暄语的使用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人类日常活动的交际。所以对于寒暄语的研究是对当时人们社会文化研究的有力参照依据。
二、中泰寒暄语特点
中国与泰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而近代开始,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拜年话。从1840年到1975年中泰建交期间,中泰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相较于此前大大削弱,因此,中泰两种语言上存在的差异相比于共同点来说更加显著,两国的交际规则也存在诸多分歧,这些在两国的日常交际用语上都有鲜明的反映。
由于交际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交际分成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包括身体姿势(手势等)、动作辅助语、表情、人与人交际时的目光接触等方面。在非语言交际方面,泰国人与中国人相比拥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例如,在身体姿势方面,在见面的时候,泰国年纪轻的人或地位比较低的人,会主动向年纪大的或地位高的人致合十礼;在手势上,握手是全世界公认的人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示好方式,但是在泰国的乡村一般会对握手相当的反感;在触摸行为上,泰国人觉得人的身体中最高的部位是头部,如果自己的头部被触碰了,就会受到侮辱,所以泰国人很忌讳别人触碰自己的头部,即使对很小的孩子也是如此;泰国人也普遍不喜欢人们之间相互拍打的亲密动作,认为这样做败坏风气。
中国人汉民族的日常寒暄问候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常常是以围绕对方的切身生活际遇作为话题,诸如:你多大年龄了,现在干什么工作,收入有多少,有无恋爱对象,何时结婚,打算要几个孩子,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等等。这种日常寒暄语的主要语用功能是:维持既往的互动关系;建立和拉近交谈双方之间关系,避免太直接的切入真正的交际主题而带来的唐突感;在一定场合下,可以避免双方暂时没有适宜话题产生的尴尬气氛,能够起到缓解气氛的作用。因此,这类寒暄语在中国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体现着汉文化与传统人际交往的独特性。不过,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在寒暄用语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南方和北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会存在这寒暄差异;不同职业或行业在寒暄语上更是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商人见面可能会问:“最近在哪里发财?”或“生意做得不错吧?”;两个学生之间则可能会问:“作业写完了没?”然而在泰国,语言受等级观念的影响,泰国的日常用语体现了“上尊下贱”、“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思想,所以不同的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日常用语。
三、中泰寒暄语看中泰间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人们的交际会受到价值观的制约。
汉民族和泰民族的共同点就是两个民族都比较重视“亲情”,重视人际关系与礼仪。这是因为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儒家宣传“三纲五常”,“三纲”即臣子要听君主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妻子要听丈夫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泰国又称“佛教之国”,泰国是以佛教系统为主的,目前泰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因此泰国是一个非常崇尚礼仪的国度,佛教的教义也是教人们要有孝道、礼貌,然而而泰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等级观念严重,对他人要顺从、谦卑、有礼,这种等级观念体现在男女关系上,体现在年长与年幼之间,体现在上级与下级之间,体现在日常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重视感觉、感官的表象,而泰国人大多信奉佛教,所以大多数人心境平和、安于现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四、结束语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不是生理现象,也不是心理现象同时语言也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川社会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反映社会的语言也必定随着变化寒暄语的历时变化是社会变化在语言层而的反映。貌似简单的寒暄语,要恰当地使用它们而不产生语用失误,也不是很容易的衷因为它们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文化蕴涵,还涉及深层的社会现象方而的问题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不仅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适当的寒暄语,还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寒暄语的交流感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3]康家珑.交际语用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刘艳春.语言交际[M].北京:中国交际出版社,2005.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布霄楠.中国社会日常背景中的寒暄语语用功能与原则分析[J].人文社科,2006. [7] 广西大学项士学位论文中泰常见日常交际用比较及教学对策 [8]郭华,董良和."寒暄语”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7.
[9]高鲜菊.汉泰语谤语的词汇特点对比[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07). [10]吕美卿,潘茜.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11]潘梦妮.浅谈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天府新论,2006. [12]唐红芳.语言应用中的交际文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 (05). [13]韦尹璇.泰语的日常用语看泰国的等级观[J].楚娥师范学院学报,2010 (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14e87dc1c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