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故事:古都洛阳:“求天地之正中”

2022-11-12 04:19: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法律故事:古都洛阳:“求天地之正中”》,欢迎阅读!
洛阳,古都,正中,法律,天地
古都洛阳:求天地之正中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伊洛盆地。这里群山环绕,风光如画,自古以来,此地除以九朝古都享誉中外,亦以盛产洛阳牡丹而名动天下。要讲述周公的故事,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洛阳,因为周公是这座城市的创始人。我们中华法系最古老的萌芽,许多极富中国特色的、曾深刻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重要特质,正是在那个遥远的周公时代,萌生自这片开遍了牡丹花的土地上。

早在辅助武王伐纣前后,周公的脑海里,可能便已经充满了许多这样沉重的问题——那个外表强大的商帝国,因何缘故会忽然沦落到濒临灭亡的地步?而周这个向来偏处一隅、默默无闻的弱小部族,又因何缘故能骤然兴起?如果对现存的西周典籍,例如《诗经》《尚书》《周礼》《周易》中那些真实可靠的部分加研究的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对这些问题,周公悟出来的答案就是一个字。推行以德治国,并期望营造一种和谐社会,是周公早年曾经憧憬过的一种美好的政治愿望。

不过,这种美好的愿望,很快就被无情的社会现实粉碎了——周公摄政后不久,其三个亲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为争权夺利,竟然发动了一场兵变。在周公被迫亲自率师东征、动用武力恢复秩序之时,我相信,当时他的心里,一定浮起过一丝对德治的失望,而同时,亦必定会涌出许多对适当暴力法律强制以及对法治的重新思考。

经过三年的惨烈战争,周公终于平定了这场手足相残的管蔡之乱。当时,出于治安控制和推行教化的考虑,周公便决心把西周的首都从镐京(今日西安市西郊)东迁到洛阳来。在得到周成王的同意之后,周公和召公便调集百工、大兴土木,未出三年,便将洛邑这座宏伟的新都兴建了起来。 可能有许多人还不知道,自洛邑诞生之后,这座城市,就一直被人们称为”“中国。而三千年前,当这座被称为中国的城墙日渐崛起时,一种单凭不足以治国,单凭道德说教亦不足以治国,而应把刑罚教化相结合、中正法律来治国的新思想,便已经在周公的头脑中开始形成。追溯起来,周公的这种种思想,毫无疑问,正是日后我们中华法系种种中国特色传统的一个最初始的起源。笔者认为,周公在历史上的最伟大成就,就在于他第一个运用了求天地之正中式的城建理念和建国理念,对法律的本质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周公当年在此地制礼作乐并推行了法律改革——“制礼作乐即现代所谓的立法。据我所知,在这方面,周公杰出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法律体系——“周礼。乍看起来,周礼的内容十分庞杂,它既有分封制、等级制、职官制等类似今日的政府组织法方面的政治制度又有传统的刑罚制度和新创的宗法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繁文缛节、形式琐碎的宗教祭祀仪式制度等。这套远古礼制”“礼法,其实正是我们中华法系最伟大的萌芽。 三千年前,周公正是在这里,提出了光耀千古的明德慎罚的司法改革主张。《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曾派遣自己的幼弟康叔去卫国(今河南、山东一带),管治殷商叛乱的遗民。临行之前,周公曾手执康叔之手,对康叔进行了一番关于治国之道的谆谆教诲。在那篇《康诰》的开头,周公说道:你的先祖文王,能做到明德慎罚,用可用之人,敬可敬之人,而刑可刑之人。


然后,周公又对康叔说:第一,什么是明德?教殷遗民作新民”“有叙(守秩序),你自己要爱民若保赤子,把人民当作婴儿般来爱护,有病替他医治,无害的则顺其所欲,这就是明德。第二,什么是慎罚?殷遗民若因无心之失而触犯了法律的,其人有悔改之意并尽力进行补救的,虽其罪行造成的损失较大,也不可杀。对于要囚(即特别重大的案件),你要静思五六日,甚至郑重思考十天、三个月,才好作出决定。而判刑时,你要勿替敬典,即不要以个人的喜怒,去随意更改法律的规定,要谨守常法(即中正法律这就是慎罚 从这篇《康诰》里,我们可以看出:周公不仅继承了大禹的遗风,对被征服的民众的权利、自由都表现出相当的尊重,而且,他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系列类似现代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对罪犯要区别对待要遵守一定的司法程、要实行教化主义等司法公正的明确主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08481a4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