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化(对角色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2角色和并法(2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3角色层次法(将角色按重要程度排列,首先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扮演着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开放性角色: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表现性角色:不计报酬,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自我过程:1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决定一个人的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社会比较,将自己和他人相比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2自我增强(个人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个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和提升)3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加强、维持和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1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躯体性别体形样貌等生理物质的意识)2社会自我(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微观上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尊敬程度等的意识)3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社会认知1特征(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认知的完形特性)2图式(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3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认知偏差 1晕轮效应(光环作用),人们依据某人的特征得到印象后还据此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2投射效应(相似假定作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来推论他人,如果没有其他准确的信息,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结论代表实际的认知结果3刻板效应(类化原则),人们常常依据籍贯民族肤色职业等将人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人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依据。4积极偏见,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表达消极否定的估价,即放宽对待人的尺度。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社会态度 1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2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对客体的知识、意象、概念等;情感成分,对客体所持有的情绪体验—喜欢不喜欢厌恶等;行动成分,对客体的反应倾向,做出行为之前的准备状态)3测评(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服从行为并非出自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趋于一致。内化时个体完全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了,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偏见 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消除1消除刻板映像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全面深入了解…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人际关系 心理学基础(1亲和需求2人际关系的报酬3摆脱寂寞)人际吸引的原则(1互惠原则2得失原则3联结原则)
群体: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群体凝聚力: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去个性化: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项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使之和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服从: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接需求的行为(压力来自一他人二是规范)。顺从: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相仿。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安某方式进行活动。集群行为: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冲突:角色扮演着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角色偏差: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期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和目标的心里加工过程。社会认知: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偏见:对某一个人或某以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需要而建立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致命吸引力:最初吸引我们的某人身上的个人品质有时却可能成为两人关系中最致命的缺陷。人际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意义的互动过程。侵犯行为: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04a1b6027d3240c8447ef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