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社会学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
这些是我根据别人给的重点,老师画的重点,结和老师的PPT整理补充后的西社重点终结版,了解得知识点就是老师说的看看,可能会出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考,本材料纯属个人见解,如若遗漏,挂科本人概不负责。建议你最好提前仔细看看,不然现场找也很麻烦。
一.涂尔干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
1.机械团结:根据无机物分子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分子都是相同的,而且纯粹是机械的联系),涂尔干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
2.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不同,现代发达的社会尤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3.自杀论的类型及概念:
(1)利己性的自杀:社会整合程度不高所导致的自杀。
(2)利他型自杀:(义务自杀、自由利他自杀)并非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所造成的,而是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
(3)动乱型自杀:由于人们的行为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如经济危机或突然地繁荣,社会动荡和家庭动荡等等。
(4)宿命型的自杀:这种自杀之所以会发生,乃是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二.韦伯的社会行动合理化
1 形式合理性行动。一个单位能够被计算并且尽可能由货币表示出来,这种行动就是形式合理性行动。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它价值的,即价值中立的。因此,形式合理性只与经济系统内的目标有关,与经济系统外的目标与价值无关。2 实质合乎理性的行动。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实质合乎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某些其他要求,并一次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目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实质合乎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意识形态,即那些指导维护现存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而“乌托邦”,即那些倾向于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 四.(帕森斯,默顿)功能主义理论
1.AGIL功能分析模型: A.行动系统分类: a.社会系统;b.行为有机体系统;c.人格系统;d.文化系统;B.四类系统对应的四种功能:a. 有机体系对应适应功能,生物性决定着系适应问题的性质,并为满足适应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b.人格体系对应的是目标获取功能,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c.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整合功能,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联结而成的,因此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d.文化体系对应的是模式维持功能,所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从而实现了维模功能。简称为AGIL模型。这就是系统的功能问题,称为四个功能分析范式。即系统是分层次的,因而功能也是分层次的。:
2、社会行动理论:a.行动者: 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b.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c.情境: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即:行动的条件和手段。D.规范限定:行动者被允许行动的方式和范围。 五. 第十一章(舒茨)
舒茨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的含义:舒茨所谓的“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3、模式变项(包括的命题)a.情感中立性---情感性 b.自我取向---集体取向c.普遍主义---特殊主义d.成就性----先赋性 e.专一性----分散性 第十二章(加芬克尔)
1、常人方法论强调的是:加芬克尔创立的常人方法论正是要强调研究人的日常活动,尤其是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习惯性的方面,考察人们是用什么手段赋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义,即怎样构造实在。
2、日常推理实践的特征:a.日常实践的可说明性:可说明性是指“可观察的和可报道的”,即行动的某些部分可以被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报道,可以被看到、谈论,并因此可以被理解。b.日常表达的索引性:索引性表达是指沟通结果及所有社会行动的一个特点,即都“依赖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c.日常行动的反身性:行动的反身性就是指行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的不可分性,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说明行动也“不能独立于其从社会角度组织起来的运用场合而存在”。 3、“破坏性试验”指的是:破坏性实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而是一种例示,类似“思想实验”,使人们注意到实践活动中易受忽视的东西。 十五章
“双重解释学”的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因此,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重解释:一方面社会研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正在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重科学的解释。这两重解释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021f6a1f90f76c660371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