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

2022-04-16 19:25: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宗教社会学》,欢迎阅读!
社会学,宗教
1

李知生 社会1141 1120809130

一、 试结合教材“导言”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这一比例150年来基本稳定; 80%的美国人相信来世生活; 90%的美国人祷告;

86%的美国人相信有天堂,70%的相信有地狱。

根据“欧洲指标”2005年的调查52%的欧洲人相信上帝,信仰犹太—基督上帝的人数显著减少,平均每个国家降低超过20%

同时,欧洲各国的信仰状况差异很大,有信仰群体比例最高的罗马尼亚有90%希腊和葡萄牙81%波兰80%比例最低的爱沙尼亚只有16%捷克19%瑞典23%。德国、瑞士、拉脱维亚和奥地利有50%的人有信仰。 【提示:美国的“宗教化”vs欧洲一些国家的“世俗化”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有很强的宗教氛围,基督教是他们的立国之本,确立国家制度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公正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又是一个强调信仰自由的国家,政教分离是写进宪法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在凝聚国家的团结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从上述对于欧洲宗教形势的剖析不难看出,世俗化、多元共存以及宗教信仰的全球互渗已成为当今欧洲各国宗教发展及其存在的鲜明的特点 世俗化导致欧洲日益缺乏类似美国那样的强烈宗教价值诉求和以此评判他国宗教信仰状况的价值立足点

虽然信仰各有不同,但在东西方的文明发展中,宗教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宗教属于八字之中的“印”,是很传统的一颗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舒缓压力,补充自己,也可以克制欲望。 “印”强的人多半比较善良保守,喜欢学习各种知识,对宗教有兴趣,智慧都比较高,善于在各种压力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有信仰的时候内心特别宁静,这就是印星的力量。

所以只要不是明显对社会有害的宗教和信仰,在普通的社会中并无特别的限制。大部分宗教固然不能证伪,而东西方信仰的差异表明,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地方,社会秩序和文明发展往往更加井然有序。

有统计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美国总统奥巴马信仰基督教、加拿大总理哈珀信奉新教、英国首相卡梅伦信仰英国国教、国总统萨科齐信奉天主教、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一名坚定的基督徒、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信奉天主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更是一个宗教信仰强烈且宗教信众遍布的国家。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以基督教教义为准绳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另一方面它有一种将自身价值观念普世化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一个极为注重实效的国家,它的行为或政策与制度选择无不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现实利益而展开,无论是价值诉求还是现实利益,其承载者都是具体的、受到不同激励而组织起来的个人,尤其是那些身处上流社会占据关键决策岗位、掌握全国资源与财富的精英们。美国的宗教团体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由其组织或参与的各种宗教活动也比其他西方国家更为频繁。另据美联社调查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


2

和金钱,远比其花在体育娱乐上的时间和金钱多得多。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也使美国人在核心政治理念上存有坚定的共识。这种共识主要表现为对民主制度自由企业制度和人权保障制度之理念的信奉和认同。在他们看来,宪法保护下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制度具有崇高和神圣的意义,是一套正确性不容置疑的价值标准,它符合上帝的意旨。《独立宣言》中有如下经典告白:“我们认为下边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很多没有信仰的地方,却透露出了人性的丑恶。更有甚者,某些极权统治者还会为了某个自诩为高尚的目标,虚假的信仰戕害百姓。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向美国学习信仰。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各有优势,美国的基督教在现今社会也未必有足够的说服力。华尔街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已经说明了西方信仰体系的脆弱。新周期的展开需要时间,未来的100-200年间,我们应当找寻属于自己的信仰,积累冲破虚伪的力量。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需要的是充满智慧和长周期的视角,以及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历史规律的归纳。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做出短视的决定、犯同样的错误,才能找回失去的秩



二、 试结合教材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慈济公德会是由台湾法师证严上人创办的著名公益组织,是台湾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

慈济公德会在世界五大洲都设有分会和联络处,从事慈善、教育、医疗、文化、国际赈灾、环境保护、小区志工等各种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

20082月,慈济被中国国台办正式批准成立慈善事业基金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 【提示:宗教信仰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关系】



任何宗教教育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为社会做贡献,为大众提供服务。信仰宗教的信教群众也总是想透过自己的行动,体现造物主对人类的仁慈。基督教主张的荣神益人就是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真主把代治者造化成为优美的,并赋予人能够思维,能判断是非、行善干好的天然属性,并以天园报酬行善干好的人,鼓励人们去做善事;《六度集经》中说:护济众生。跨天踰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在这类宗教义教化下,一个宗教信徒就会时常怀揣怜悯、恻隐之心。例如,当一个乞讨者在大街上乞讨,在人们做出施舍与否决定之前,如果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他可能会想到造物主与他同在,在关注他的行为,天使正在记录他的善行,这时,他便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乞讨者力所能及的施舍(当然,即便没有宗教信仰,但一般善良的人都会去这样做)宗教教义还教导信众,品德高尚、与人和谐相处、能够服务大众,其善行定会被造物主悦纳。宗教信仰者具有的这个潜意识,使得他们更具备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是推动他们从事善行的动力,也是激发他们从事善行精神源泉。

宗教教义要求信仰者服务社会、善待他人。仅仅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宗教要求信仰者不能光喊口号,把行善事,做好人挂在嘴边,而是要求付出具体行动,做出在实实在在事情,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在信仰的精神支撑下,凭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把爱释放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们,一生播种爱。宗教教义还认为,


3

做了好事不声张,不炫耀、乐于无私奉献、更是尽善尽美的善事。这样好的教义教导,无疑会使信教群众以不求社会回报、不求人们赞美的平常心态会经常性地、默默无闻的进行奉献。这就有助于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所必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使公益事业有条件顺利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生产水平越来越提高,社会分开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人们面临和各种问题的共识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正的竞争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聚,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的同时失地农民增多,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人忙于各自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比以往明显,从而出现了空巢老人增加、失业率上升,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各种患有难以治愈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人们关怀社会的主动性明显减少等多方面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关心儿童教育、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方面,日后不但需要,而且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宗教信仰者,就绝不能认为满足社会需要是公民的权利和政府的责任,而要在依靠政府同时,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来。

宗教除在精神层面上注重人的终极关怀外,也注重现实生活,强调宗教信仰者为大众服务。宗教教义要求信徒要济世度人、善待孤儿、作盐作光、荣神益人。以慈善为基础、以爱人为善行,以追求两世为吉庆的宗教,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能够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挥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一个主要的方面,也是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现实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e99d30eff9aef8951e061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