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年级地方课程学期总结》,欢迎阅读!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材的汇编
环境教育以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为编写的主线,以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为辅线,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为宗旨进行构建,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展开环境教育活动。坚持实践性、实用性、指导性、自主性的原则,建构具有山东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教科书。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能够重视安全,学会在生活中和活动中保护自己。从防震、防洪、防电以及杜绝吸烟、预防传染性疾病等方面进行校内和校外资料的整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
1.树立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珍爱生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2.知道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感受到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认识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危害。掌握我们应该怎样防止电子游戏的危害。
4.理解什么是传染病,它的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了解常见急性传染病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症状、传播途径及危害。
5.引导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吸烟,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增强关注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的意识。
6.认识到生活中的冲突是难免的,错误处理冲突是很有害的。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三、基本思路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入手,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考虑到了以下几点: 1.考虑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地方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紧密结合少年儿童的个体生活体验。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社会实际、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特征。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通过调查自己当地的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能养成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2.考虑地方课程的针对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安全教育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意识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安全。同时掌握必要的自救措施和防护措施。环境教育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设计符合他们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他们乐于参加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考虑地方课程的时代性:
地方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安全教育在选择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平时生活、学校活动以及相处、交往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能力。环境教育以营造探究、实践、创新、合作和交流的和谐氛围为重要手段,语言和插图“伙伴化”,内容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体现出显明的时代性。 4.考虑地方课程的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安全教育通过分析危险活动以及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掌握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并能从自身出发,影响周围的同学。环境教育注意引导学生以解决身边的“真问题”、“实问题”和“小问题”为切入点,采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最终实现改进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的评价内容各主要包括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课堂观察方面,
学生方面,主要包括自主性学习状态如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合作性学习状态如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状态如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和灵活实践。
教师方面,主要包括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根据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学法指导,并渗透如何让进行安全活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紧扣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课堂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对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热情程度,学生在学习活动只能够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最佳注意状态、最佳人之状态、最佳情感状态、最佳意志状态。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教学设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e600d6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