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放言五首-其三》,欢迎阅读!
放言五首其二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④?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既不需要用龟甲占卜,也不 需要用蓍草的茎来占卜吉凶。试玉真假还得烧满三天,辨别木材是好 是坏还得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 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题解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 试玉要 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 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 要以历史的眼光去 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而且,对人的 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 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 历史上 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 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 人都受了他的骗。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因此,当 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 我 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 裁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 骇俗。 注释
放言[放言: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五首(其三)
赠君{您,这里指元稹(zhe) }一法(办法、方法)决(决定、 解决)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不用钻龟与祝 蓍(sh) {钻龟与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 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试(试验、检验)玉要烧三日满,辨(辨别、鉴别)材(木材, 这里指枕木和樟(zh a ng木)须待七年期(期限)。
周公恐惧[恐惧:感到害怕]流言[流言:到处传播的污蔑(mei) 挑拨的话]日,王莽谦(谦虚)恭(恭敬)未篡(篡: cudn,篡位) 时。
向使[向使:假如、如果、假使]当(当时)初(刚刚、开始)身 便(就)死,一生真伪(假)复谁知(又有谁知道呢) 写作背景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 士曹
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 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 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 《闻乐天授江 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 言》诗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 圭B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 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 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 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 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 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 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 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 刘 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 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 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 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 待 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 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 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 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 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 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 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试玉要烧三日 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 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 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 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 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 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 代汉
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 爵位愈尊, 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 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是一篇的关键句。 决狐 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 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 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y⑪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 决狐疑”之 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 试玉” 辨材”两个例 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 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 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 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dc85a6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