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故事的养生思想

2022-08-11 00:0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庖丁解牛”故事的养生思想 》,欢迎阅读!
庖丁解牛,养生,思想,故事
“庖丁解牛”故事的养生思想

作者:林书立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2年第6



林书立

“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一文。《养生主》开篇便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思想。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做善事不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一定要遵循中正之道,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应该指出,《养生主》一文并不是谈论具体的养生方法,而是阐述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应该如何保护好身体,保全住生命,从而让自己既能奉养双亲,又能享尽天年。

《养生主》一文开篇便提出总的养生思想,接着用4个故事从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庖丁解牛”是本文的第一个故事,它说明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应对复杂的世务,这样才能很好地“保身”、“全生”。这是从社会人即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来陈述的。下面的三个故事,则是从自然人即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或者说从人应该如何看待生命体自身这个角度来陈述的。分别强调要让生命体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存在、运行;要让生命体按其自然的时空模式活动,自由自在地生活;要让生命体按其自身的规律过完一生。

“庖丁解牛”的故事讲述庖丁历经19年,终于练就一身神奇的宰牛技艺。他宰牛的时候看不见整个的牛,而是在用“神”看牛。他依照牛的天然生理结构运刀,刀劈骨肉间的缝隙,从没有磕碰过筋腱、骨肉,更不用说大骨了。“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庖丁解牛”一直用来比喻技艺熟练、神奇,但《庄子·养生主》讲述这个故事,显然不在于赞誉庖丁的技艺,而是借此阐述重要的养生思想,所以当庖丁讲完自己的宰牛经验之后,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么,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番话,究竟悟到了哪些具体的养生思想呢?这是值得探讨的。

“庖丁解牛”总的思想是强调要掌握并按照客观规律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务,这样才能化解各种矛盾,从而达到“保身”、“全生”的目的。庖丁解牛技艺纯熟,游刃有余,当文惠君称赞他时,庖丁说:“臣之所为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说,他追求的是掌握牛的生理结构特点,掌握牛体的内在规律,这比技艺已更进一步了。这说明,庖丁不只是一位宰牛能手,更是一位熟练掌握牛体内在规律的具有很高智慧和智能之人。“良庖”所以“岁更刀”,“族庖”所以“月更刀”,就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牛体的内部规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应对纷繁复杂的世务时,不应只停留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进入智慧和智能的层次。达到这一层次,处理事务便能得心应手,取得最佳效果;遇到艰难险阻也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从而避免各种纷扰和可能的伤害。这样,当然“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了。

那么,一个人处在多变的社会中,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呢?“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必须要善于通过各种现象,去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庖丁解牛,初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因为逐渐摸索到牛的生理结构特点,便“未尝见全牛也”。此后由于对牛的生理结构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就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被林林总总的各种现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本


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只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只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才能处理好各种现象和矛盾,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2.要及时地、不断地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庖丁解牛19年,初始时“所见无非牛者”,后来不但“未尝见全牛”,而且“批大郤,导大窾”,“技经肯綮之未尝”,就因为他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就是说,他不是停留在对牛的外在感官认识,而是通过长期的宰牛实践,不断将感官获得的认识加以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并掌握了牛体的生理结构规律。这里的“神欲行”,就是理性认识。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事务,不能凭感觉办事,不能凭一时冲动,不能犯经验主义。因为凭感官获得的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只是认识的基础,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才能把事情办好。

3. 在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时,既要注意事物的普通性规律,又要注意事物的特殊性规律。庖丁解牛19年,他之所以能够“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就是因为他既掌握了牛的普遍性生理特点,又十分认真地对待牛的某些具体部位的特殊性。他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就是说,在碰到骨节、筋腱交错的地方,他高度警惕、专注、谨慎,因为这些部位有其特殊性,需要特殊对待。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我们不但要了解事物的普遍性特点,还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特别是对某些比较纠结的问题,要条分缕析,考虑周全;要有高度戒备的心态,要特别认真、专注、严谨。这样,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才能稳妥、高效地解决问题,才能确保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4.认识并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需要依靠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庖丁解牛,手触、肩倚、脚踏之处,所发出的声响,以及挥刀宰割时发出的声音,都跟桑林舞的乐曲、经首乐的节奏一样,是那样的柔和、轻快、匀称。这种熟练、神奇的技艺,是通过19年的宰割实践不断摸索、积累而成的。这种积累,既包括宰割技术的经验叠加,更包括对牛体生理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提高和深入。显然,正是这种长期“量”的积累,才最终实现思维上“质”的飞跃,成为一个能熟练掌握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智者。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心得体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从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办理任何事情,既不可抱一蹴而就的心态,也不应该轻易丧失信心。要不怕失败,要勇于实践,要耐心坚持,要善于总结探究。

“庖丁解牛”的故事在强调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之后,还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应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取得明显业绩之时,可以感到自豪,但更应该做到谦逊。庖丁说自己解牛成功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是一个人在事业取得成功,问题得到完满解决之后产生的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人生价值观得到体现的一种表露,是对自己作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但自豪不是骄矜,不是自我炫耀,更不是气势逼人。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要做到谦逊。庖丁说自己“善刀而藏之”,他没有拿这把用了19年的刀,到人前夸耀自己,而是擦拭摆弄之后很好地藏起来,这正是一种谦逊的表现。因为谦逊,才不会遭到嫉妒和非难,才能继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故事告诉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取得事业成功,在感到自豪的同时,如能做到谦逊,不但可以“保身”、“全生”,更可以让生命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总之,“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是从人和社会关系这个角度来阐述一个人应按照规律办事,从而避免种种是非矛盾的纠缠,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也体现了庄子的顺应自然、遵循中正之道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编辑:迟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d62d0d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