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吏三别”谈杜甫的爱国情怀

2022-03-29 03:0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三吏三别”谈杜甫的爱国情怀》,欢迎阅读!
爱国,杜甫,情怀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的爱国情怀

作者:张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4



张立

(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陕西乾县713300

摘要:“三吏三别”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作品,也是反映唐代社会现状的现实题材佳作,在诗人杜甫这些诗歌作品中,诗人通过对于战争时期人民生活和官吏到处抓人充军、人民离别苦痛的现实生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将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疾苦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关键词:三吏三别;杜甫;诗歌赏析;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4-01

一、“三吏三别”的创作社会背景

公元758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以郭子仪为首的九位节度使,率大军围困安禄山的安庆绪侵占的邺郡,本已胜利在望,但是到了翌年春天,史思明的援军到达,在敌人的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子仪等率残部退守河阳,并且到处抽点新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返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四处抽丁的现实,有感而发,写了一组诗,是为三吏。在途中,杜甫亲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见到了一个个新丁被迫离家从军参战的无奈,诗人从他们的分别之情中经过艺术提炼,写了另一组诗,是为三别。“三吏三别”是两组独立但是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品,诗人皆是对途中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分别写了抽丁补充兵员时各地景象的三吏和亲人分别的苦痛的三别。

二、“三吏三别”赏析

1.反映抓丁充军,民不聊生的三吏。“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是杜甫途经新安、石壕、通关的所见所闻,诗作充分表现了抓丁充军导致的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的惨状。杜甫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忽然听到兵吏点名抓人的声音,就问为什么要按照户籍册点名,难道是县城太小已经没有壮丁可以充军了吗?作为一个县城,能够把所有的壮丁全部抽走充军,足见战争的残酷无情。杜甫用这样一句反问的艺术创作手法,将战争对生命的漠视、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惨状全部问了出来。兵丁回答昨天下了命令,如果没有壮丁就点刚满十八岁的中男去充军,结合前面的壮丁已无,现在中男再去,整个县城中剩下的就都是老弱妇孺了。虽说劳役不重、官军正义、长官如兄,但是战争所造成的人员锐减的事实却无法否认,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现实却无法抹灭。杜甫继续西行,来到了石壕村投宿,却惊闻兵吏夜间捉人。老翁听到后翻墙逃走,老妇身着破烂的衣服出门查看,看到兵吏后悲生感叹,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其中一个托人捎信来,说其他的两个最近战死了。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战争导致了家破人亡,当一场战争能够逼迫着老翁听闻抓丁翻墙逃跑、家中三儿两儿战死、家中儿媳妇出入无完裙的境地之时,还何谈战争正义不正义呢?杜甫虽没有单独抒发自己的同情之心,但是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他对战争的痛恨。老妇主动要求去做早饭的爱国心却无法将老年丧子的悲痛消解,天亮时独与老翁别的残酷现实又让这样一个个普通的家庭雪上加霜,空留满怀的悲叹!在见到了如此悲惨的现实之后,杜甫发出了“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的感叹。这句感叹不仅表现了杜甫对于唐王朝正义战争的关切,更多地却展现了杜甫对


于战争来临、国破家亡的惨状的无奈,只能叮嘱将领慎重用兵,让官兵和黎民百姓减少伤亡,让更多的人可以回家团聚。

2.反映离别之苦痛的三别。“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组诗是从离别的角度诉说战争的残酷,表达杜甫对人民的同情。都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新婚本是洞房花烛夜的喜庆时刻,但此时却成了春宵一刻悲万分。

新郎马上就要奔赴战场了,临别之时,通过一大段的赠别劝勉、悲痛哀怨的自述,表现出了一个独自承受着命运的苦难却又以国事为重的果敢坚毅的妇女形象,通过这种自述深刻表达了战争的无情及其给人民所造成的巨大的灾难。

《无家别》写的是一个家乡破败无以为别的重被征召的军人,面对着村中百户各奔东西的惨状,诉说着对战争的痛恨。离别之时亲人相送实为常理,但是一个破落的村庄不用说是亲人就是乡里乡亲也无人可送,通过这种有违常理的现实的描写,便将战争所造成的“千里无鸡鸣”社会惨状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当一个从军的人已无家可别之时,谁能说战争不残酷无情?年老的人本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在战争年代,当子孙都已战死之时,能上战场的,也就只有这老翁了。一个平日里拄着拐杖的老人此时要上战场,这种事情说出来都让人悲痛不已,怪不得连同行的士兵都唏嘘感叹不已。当战争已经到了让中男和老翁、老妇都要奔赴前线的时刻,战争的惨烈及其给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由此便可一览无余。

三、杜甫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人民无尽的同情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饱含着对国家的爱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一个身处战乱的诗人,眼中所见的都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如何不让他感到悲痛与无奈?这两组诗诗人极少作为主人公去发表议论和感叹,却像一个讲述故事的人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境遇慢慢诉说,将诗人对于人民的无尽同情倾注其中,在感时伤怀的心境中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通过这种细细诉说的方式,将历史通过诗作的方式保留下来,让后人于唏嘘感叹中了解那段残酷的历史,难怪后人给杜甫的诗冠以“史诗”的美誉!

参考文献:

[1]沈荣森.从“三吏三别”看杜甫忠君观念[J].杜甫研究学刊,2001,(4 .

[2]喻文辉.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J].文学教育(下),2012,(12.

[3]蒋和森.论“三吏”、“三别”[J].文学遗产,1982,(2 .

[4]于华东.叙战乱之苦下千秋之泪———杜甫“三吏”、“三别”的精神特色和艺术魅力[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

[5]王江.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d44cb5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