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行书咏怀诗临鹡鸰颂》,欢迎阅读!
行书咏怀诗临鹡鸰颂
打开文本图片集 行书咏怀诗临鹡鸰颂
行书《咏怀诗临鹡鸰颂》双拼手卷,款识:嘉庆戊午(一七九八)白露前二日石庵为玉渔临于久安室并识。钤印:刘墉之印(白文,两次),咏怀诗右下角钤:石庵心画(朱文),临鹡鸰颂右下角钤:日观峰道人(朱文),左下角钤:飞腾绮丽(朱文)。左裱边绫上钤:瓶翁曾观(朱文)。题签:刘文清行书卷子书咏怀诗临鹡鸰颂七十九岁笔蘉庵先生属题戊寅六月泽闿。钤:谭泽闿印(白文)。
《鹡鸰颂》一帖为唐玄宗李隆基(六八五——七六二)所书。行楷墨迹,三十四行,行七至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墉(一七一九——一八○四),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谥文清,故有刘诸城、刘文清之称谓。为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位至宰相。书有盛名,为乾隆、嘉庆时期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四大书家之首,亦称为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大书家之首。
刘墉书法赵孟頫、董其昌,中年学颜真卿、苏轼,晚年潜心于北朝碑版。而此本手卷于“嘉庆戊午年白露前二日”,是其近八十岁时的作品,堪称渐入化境之作也。从他的这两件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摩仿古人书法,如行书《临鹡鸰颂》一篇,行笔圆软丰厚,完全不是玄宗皇帝那种轻入重敛,遒劲舒展的作派。如原《鹡鸰颂》多用侧锋,笔画之间的过渡常用连笔,虚入虚出;字与字之间虽也很少牵连,但相向的点画顾盼俯仰,笔断意连的这些鲜明特征全然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沉着内敛,变化无常,或肥或瘦,“棉里裹铁”的妙用风格。手卷中虽说是两件内容各异的拼裱,但书写风格,尺幅大小及用纸、用墨、用印皆首尾一致,通篇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字的人,说他写的字像“墨猪”
(大字)“兔粪”(小字),但有更多的人喜欢他那丰满之中强劲有力的字,称赞说:“貌丰骨劲,味厚藏神”(《松轩随笔》)。清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评曰:“石庵书,绝去宋元以来纵横妍媚之态,而笔意高古。拙中含姿,澹中入妙。”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评曰:“刘墉墨法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筋力俱于画中。”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评书》曰:“刘石庵用笔如棉里裹铁”。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曰:“石庵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这些评价大致概括了刘墉书法的风格及成就,诸如“貌丰骨劲,味厚藏神”、“笔意高古”、“拙中含姿”、“用笔如棉里裹铁”、“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等词句正是对此手卷书风的最好评价。
刘墉还喜用狼毫硬笔,在极光滑的腊笺纸上写异常丰肥的字,墨色沉郁浓厚,且字画沉着不浮,确实表现出了他的深厚功力,可惜腊笺年久容易龟裂,不宜庋藏、陈列。
刘墉的小楷,世人评说不一,有说起小楷仍为馆阁一体,未能摆脱当时社会的习尚,但于笔者的感觉并非如此。刘墉的小楷用笔洁净,结体宽舒,得魏、晋小楷风致。笔者曾以刘墉小楷与翁方纲书于恽南田《百花图》长卷跋尾中的蝇头小楷比较,始知刘文清书艺确实高翁一头,将其推为乾、嘉朝四大书家之首,此名不虚矣。还是徐珂《清稗类钞》中说的好:“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谈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传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cbf8bc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