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的成因综述及其健康状况

2023-03-14 03:27: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同性恋的成因综述及其健康状况》,欢迎阅读!
成因,同性恋,综述,状况,及其
同性恋的成因综述及其健康状况

姜甜 0714040218

摘要:近年来,随着爱滋病的传播,同性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同性恋的成因,人们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一是生理角度,学者们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其二是心理社会角度,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恋母情节导致了特殊的母子关系,从而引起性心理异常,形成同性恋。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重视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在同性恋形成中的作用。

本文并对同性恋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改善同性恋生活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同性恋;成因;健康

1 同性恋的界定

同性恋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它也逐渐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在历史上,同性恋虽曾被否定和禁止,但在很多时候也是被认可的。例如在中国奴隶社会,同性恋现象公开流行,并同许多人在异性恋活动中的放纵行为交织存在。到了封建社会,从秦到汉,同性恋一直未受到直接的谴责和批评。自三国到南北朝,人们对同性恋的现象在道德方面亦未予以明显的歧视。隋唐至明清,社会主流性道德对同性恋现象也相当宽容。那么,什么是同性恋呢?各家学者对它都是怎么定义的呢?许多性学家们曾分别从性心理学性行为学乃至医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定义,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得到完全的公认。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同性恋属于性变态,是对某一同性产生性爱的思想和感情,不论有无明显的性行为。而另一种看法强调:“同性恋属于‘性变异’,是指同性个体之间肉体亲昵的性行为。”至于同性恋的特点,有人认为是性对象指向同性,即与同性的人发生真正的或想象的性行为。有的学者观点较为含混,把同性恋看成是在幻想中或在实际行动中,更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而《性医学》则明确强调:“同性恋是指有明显的同性性行为和通行爱慕。”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定义极其简洁,他认为,凡是专爱同性者即为同性恋。国外著名的现代性学家哈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所下的定义为:“同性恋是同性个体之间的亲昵的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被视为违反习俗的性行为。”马莫在20世纪80年代同期对同性恋下了两个定义:其一,凡是和相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属于同性恋。其二,同性恋者是指那些感到同性成员对自己有强烈的性欲吸引倾向的人。由于同性恋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加之人们研究它的时间还不长,故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种看法为大家所公认。

2 对同性恋成因的研究

2.1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生理因素决定说”

强调同性恋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学者,主要探讨了遗传基因、性激素与脑结构等因素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影响。在遗传基因方面。1952年克尔曼的研究发现,40对单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为100%45对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不足15%对此结果有人于1968年提出质疑,5对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仅为40%1993年,美国的海莫等人发现,异性恋兄弟在X染色体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50%,同性恋兄弟的基因共有率则高于50%。这一研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X染色体。对此进一步的研究是以40对同性性恋兄弟为对象的DNA分析,表明至少有一个与同性恋有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这一区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性倾向具有遗传基础的最有力证据。研究小组对女性同性恋者的研究还初步显示,女性的性取向也是受基因影响的。目前,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证明,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即性取向的全部遗传力对于男子来说大约是53%对于妇女来说约为52%。性激素因素方面。维兰尼等人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翠丸酮比异性恋对照组少,


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的翠丸酮则比异性恋对照组多,对此有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Money等人于19691972年发现,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期,雄性激素的过多或过少,对性别的分化大有影响。但也有实验表明,给男同性恋者补用睾丸激素的结果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只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另外,有人指出,每个人都有男女两性的性激素存在,当这两种性激素的分泌失调时,则可产生性取向的变态。可以说,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但仍难以确定,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另外,酗酒、糖尿病也足以使翠丸酮素降低,在检查过程中容易造成混淆。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了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少数研究者宣称,已在下丘脑中发现了控制男女两性性反应类型的脑中枢,其中最著名的是列维关于影响男子同性恋的生物学证据的发现。这些也许可以证明,性倾向具有生理基础,但同样无法回答,大脑结构的不同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还是同性恋的结果。

2.2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合理社会因素决定说”

这主要包括两种看法:一种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另一种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其中,“儿童期(35)是人类性心逸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于男同性恋而言,“性倒错是俄狄浦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对于女同性恋而言,其形成是由于“阴茎嫉妒”造成的。除此之外,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儿童期家庭造成的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错误也是导致同性恋的一个因素。例如,毕波的研究表明,懦弱的父亲和专横的母亲是造成男性同性恋倾向的两个重要因素,1962年,贝博提出的“家庭动力是同性恋主因”的说法也认为,同性恋是根源于早期家庭经验的结果,美国一学者对美国西海岸同性恋组织43名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研究,以及亨利1941年对80位同性恋者的求治“病历”所作的分析研究说明,家庭的不良影响会使孩子的性心理发生倒错,性别认同出现错误,而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的发展出现偏差。所以,家庭是影响同性恋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如果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他们特别注重的是伙伴群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性经历。支持这一结论的研究有,贝尔对同性恋者与男异性恋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男孩如果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女孩,长大以后就会喜欢男情人,这种论点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在于,不是疏远的父亲造就了同性恋儿子,而是有同性恋倾向的儿子使父亲疏远了他们,这一研究同时也证明,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的成因之一。另外,西麦里等人以2265岁的同性恋者为对象,发现同性恋者中有乱伦经历的比例很大,说明乱伦经历对形成同性恋倾向有影响。

但是,有人就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提出了质疑。例如,金西学院的BenWeinbergHarnmersmith1981年对旧金山海湾将近托伪名男女同性恋者和作为对照组的将近500名男女异性恋者进行的深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和异性恋之间在对母亲、父亲、父母关系的情感方面,以及在童年期对传统的性别角色的遵奉方面存在的差别并不是导致成年人不同性选择的原因;相反,“当男孩和女孩进人青春期时,他们的性选择倾向可能早已确定了”,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差别只不过是已经确定了的性选择倾向的反映。另外,金赛比较1500名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证明,同性恋与家庭背景之间没有任何确定的相关,更谈不上什么因果关系。 2.3同性恋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人们倾向于用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人类各种现象的成因,对于同性恋的成因也一样,我们不可能用其中的一种因素来解释它的形成,而且对同性恋成因的后续研究通过对先前研究出的质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可靠地讲,同性恋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提到有关“间性”的概念,指出人的性倾向可能会表现出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三种形式。他认为,无论从染色体还是内分泌的作用来看,在性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间性”的状态。金赛的最新研究也以“性选择倾向连续体”的提出支持性倾向可表现出三种状态的观点。他认为,性选择倾向可以很恰当地被描述为一个有七级水平的连续体,一端是完全的异性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bc7f869d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