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溪山清远》》,欢迎阅读!
浅析《溪山清远》
一、 前言
这幅传世之作的画家叫做夏珪,字禹玉,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
夏圭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在构图方面,夏圭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景”,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也称“马一角,夏半边”。为“南渡四大家”之一。
而这幅《溪山清远图》是南宋著名画家夏圭之真迹,是存世量极为稀少的宋画之一。图绘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
二、 《溪山清远》山水长卷绘画的范式
南宋时期山水长卷开始大量出现,超过10米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南宋孝宗朝宰相龚茂良藏有江参的山水长卷,长度超过10米①,夏珪《溪山无尽图》长达1639.5厘米,《长江万里图》长达1114厘米,这都说明长卷山水绘画在南宋有了重要的发展。《溪山清远图》长近九米,在南宋绘画中虽然不是最长,却是最有代表性的山水长卷。
南宋山水画的画法从全景转向特写。特写取景画面的景致一般只有一至二个层次,主体部分在画面中显得特别突出。所谓“一角”“半边”“残山剩水”之说多从此来。这种构图方式的产生,应该与折枝花鸟画的构图影响有关。郭熙《林泉高致》云:“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何以异此。”
南宋山水画中对于笔墨的重视也超越了前代。在马远和夏珪的笔下,南宋院画已经形成新的风格,不仅线条更有力度与速度,而且笔墨的挥写性质更为明显。绢绫因为质地的关系,墨色不易发挥,就中国画的表现力来说,纸质材料更胜一筹。这些在《溪山清远图》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全卷以水墨绘成,不着彩色,这本身就是对青绿山水传统的超越。夏文彦《图绘宝鉴》云夏珪画人物“高低酝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汁淋漓”,其实把这一评价转移到《溪山清远图》的墨色运用上,同样恰当。“墨色如傅粉之色”正是对丰富墨法的精当描述。
并且这件作品对于淡墨的使用也值得称道。淡墨以“米家云山”为代表,是文人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风格象征。院画中本有淡墨的使用,但只是作为墨色之一种,并未特别加以注意。进入南宋之后,院画家才开始重视淡墨的运用,我们在郭熙、李唐的绘画中已见其端倪。到了《溪山清远图》和夏珪的作品当中,淡墨的运用上升为风格的主导因素之一。
三、 《溪山清远》局部鉴赏
比如《溪山清远图》的这个局部,构图疏密相间,剪裁巧妙,笔法坚挺峭秀。其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者欲雨,树石浓淡遐迩分明。由于运用更多的水分(同马远相比较),于是就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其皴法为“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是先用水笔,再用墨笔渲染。让人看着浑然一体,十分美妙。
再比如《溪山清远图》的这个局部,描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画面从雾景开始,近处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见。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阳光下生机勃发,密林深处的楼阁院落若隐若现,院前有小桥流水和往来行人。作者非常重视墨色的浓淡对比,近景用墨较浓重,远景墨色清淡。从局部看,画树点叶用墨较浓,而山石用墨相对较淡较干,石上苔点用墨较重,这样在黑白对比中,显示出山石的明洁、清润。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结语
由此作可知,夏圭画法清秀洒脱而有节制,墨色明亮自如而不失放任,节奏活泼奔放而有秩序,山川耸动跳跃如同流水,树木安置错落有致如同音符,又使作品采取了上虚下实之结构,两者完美融合,遂令实者变化多端,虚者空荡难测,因为变化而使实处又觉得空空如也,因为难测又使虚处觉得难插一足,可见夏圭对于笔墨的理解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626bc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