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构造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穿插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一样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进步,螺旋上升。
2 .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形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那么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根据,适当拓展。
第 1 页 共 3 页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开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开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老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化;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化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根本领域却是一样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f4290b2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