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欢迎阅读!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
韩少功就是一个公认的在文体革新的探索方面较为自觉的作家。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文体的限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其作品书写和思想内涵的展露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也为读者接受和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
标签:韩少功 跨文体 寻根 “词典”形式
八十年代以来,作家大都试图摆脱传统写作的思路,在文体上大胆创新,不断改变叙述视角、语言表达、结构方式、审美方式等。在小说传统创作模式已经泛滥的时代,作家们也不再满足于书写人物或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因此会对文体变革。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满足于纯粹小说的写作,而是试图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散文化创作倾向,把小说与散文相结合,进行“跨文体”写作。下面我将对韩少功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探究他对于文体变革的试验。
“寻根”时期的文体革新
韩少功因为首倡“寻根”而在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随后创作《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初读《爸爸爸》时,出现了一些阅读障碍,主要是其巫楚文化背景及其方言的使用,而且作品主题的模糊性或多义性,让我很难具体把握其思想内涵。我认为其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作者尝试了民间方言的书写形式,虽然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但是方言的使用提高了小说的合理性,用当地的方言才能更完美地书写鸡头寨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其二,我认为丙崽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更是一个艺术意象。丙崽这样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作者在思考民族文化的根时虚构出来的形象。他是一个畸形儿,是个怪胎,是传统封闭的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产物。正是通过丙崽这一形象,我们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愚昧、善良、勇敢和悲壮。其三,创作主题的多元性。作品问世以来,很多的研究者都在现代性的启蒙话语中,把其主题认定为讽刺或挖掘民族劣根性,强调其批判性。这种评论是把丙崽和阿Q相联系,把作品当作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文学叙事,是与“反思文学”有一定承接的。也有部分评论者反对对《爸爸爸》做单一化的理解,如李庆西认为这个作品在美感风格上并不单一,它集合着调侃、讽刺与悲壮、凝重的诸种因素,他们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而刘岩在《华夏边缘叙事与新时期文化》就认为,作品的含混与反讽,体现了当年“寻根”者遭遇的文化困境,指向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可以说,《爸爸爸》这部作品,无论是方言的使用、人物形象的反传统性还是主题的多元化都构成了其文体的特质。
韩少功之后创作的《女女女》,在文体上依然延续《爸爸爸》的风格,运用方言口语,通过幺姑、老黑、珍姑等人物的塑造,表现了现代文明遭遇传统失落时面临的困境,以及这种困境中人性的压抑。可以说寻根时期的韩少功由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具有现代派手法的创作,无疑增加了作品的魅力。
九十年代的文体创新
文学发展到了90年代,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革命赢得了青睐,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市场效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1996年,韩少功创作了以词典的形式结构全文的《马桥词典》。这个作品以小说为主体,杂糅了多种文体形式,如思想随笔、抒情散文、历史考证等。读这部作品时,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马桥词典》因其形式上的特殊性被评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直指文学内部的文體。作品仿造词典的编排,以词语的罗列展现了马桥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创造了独特的”马桥世界”。在这里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没有成为主要表达的对象,语言成了主导。其次,小说是一种主要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的文学体裁,因此小说的书写必然遵循一定的线性结构,而韩少功把这种模式打破了,他用词语把各个故事分散开来,呈现并列叙述。这样颠覆了我们的通常的思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虽然这个小说用不同的词语把相关的故事叙述出来,各个部分有独立性,也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上的联系,所以并不是截然孤立的。这样的方式让作家有更多言说的空间和自由,小说没有预先设置的情节,没有明确的因果逻辑,读者可以像翻阅词典一样,从中间开始读,从后往前读,读者的阅读局限要小得多,同时读者的解读会开阔得多。《马桥词典》的创作实践是成功的,不仅充实了小说的创作,也对作者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的创作
新世纪以来,韩少功创作了《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等大部件作品。《暗示》基本上延续了《马桥词典》的书写风格,把一个个词语从我们生活和记忆中抽离出来,连缀成篇,组成我们生活世界。很多的评论者把《暗示》当作长篇小说来看待,认定这是韩少功向传统小说极限的大胆革命。但是我认为,《暗示》离小说太远了,它完全把人物、情节放在了末流的位置,而把生活中的场所、氛围、座位、触觉等作为主要的言说对象,更像是一个个小随笔组成的长篇。虽然里边也有虚构的人物、故事,但是已经成为作品的辅助。2013年《日夜书》的发表,无论是在文体上还是思想上都引起大家的争论。《日夜书》,是一部有关知青的精神书写,作品写了几个人的知青生活以及“知青后”的人生轨迹,反映了他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这部小说表面没有改变传统,其实深读起来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在形式上的独特构思,与之前的小说大都用“词语”展开叙述不同的是,这个小说是通过姚大甲、吴天保、小安子等几个人物的描写来带动叙述,各个人物的叙述之间有独立性,也有交叉,有古代小说那种列传体的痕迹。我认为韩少功的《日夜书》与之前的大胆革新相比,形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他还是喜欢散文化的叙事,随笔体的书写。
韩少功写过一句话:“想不清楚的事就写成小说”。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有质疑和思考,才有创作的动力。我认为这正是作家不断突破限制,打破常规叙事的原因。他在最初的小说写作中感受到了局限,没有随意的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后来他选择散文与小说为主的跨文体创作范式,而且一再根据这种体式进行书写,就渐渐找到了自我。
参考文献
[1]孔见等,对一个人的阅读——韩少功与他的时代[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2]姜欣,论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选择与写作困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3]叶美芬,文体的意识形态——对当代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一种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
作者介绍:李婷婷(1989-),女,汉,聊城,研究生,聊城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eaafb1f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