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身份认同及其社会生成机制》,欢迎阅读!
身份认同及其社会生成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丰富的非农职业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群体。但他们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甚至出现了底层认同的困境。因而,有必要对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社会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探索。为此,本文试图呈现不同行业和岗位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及工作空间中与具体社会结构和制度要素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分析中,以新生代农民工认同的社会生成机制为分析主线,全面考察他们身份认同建构中的实践图景。从人口迁移动力机制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机制的对接上,梳理出分析的关键变量;进而从就业质量、社会保障、社会交往和空间场域与认同的心理生成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探索身份认同的社会生成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深度个案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试图突破以往相关研究对具体现象的描述和相对静态关系的把握,将群体性的"抽象工人"分析转换为一个个鲜活的"具体工人"的对话和"深描"。根据样本的可获得性,采取了多起点滚雪球方法寻找研究对象,先后一共访谈了 105个个案。个案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性与户籍制度的悖论,致使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多元、模糊且难协调,呈现出割裂的认同状态。这使得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安全、支持、满意、公平和信任感不断降低,进而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流动体验及其未来预期,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又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并伴随着情境性选择。同时,具有相同角色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因为认同凸显上的差异,也可能在既定环境中有着迥
然相异的身份认同过程,主要表现为U型、J型、O型和L型等四种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就业质量、社会保障、社会交往和空间场域对其身份认同变化发挥着重要影响。这四个维度的变量与认同的心理生成机制相互作用,形成了身份认同的社会生成机制。在这种社会生成机制下,城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的重叠交叉和紧密化会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完善。此外,还可以从提升就业质量的高效性、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社会交往的平衡性以及空间场域的开放性入手,扩充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公民权,提升低位身份认同,并通过职业身份认同的凸显和承诺来进一步完善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这还需要国家、社会、市场的协同治理,通过就业市场的发展、劳动就业服务的均等化,社会保障的公平推进,各类组织的繁荣,化解新生代农民工底层认同的风险,最终促成他们实现完整的身份认同。在叙述结构上,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回顾了既有成果的理论发现和经验总结,提出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分析框架。第二章围绕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特征、现状及其风险展开论述,并总结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分化的几种类型,即否定农民型、认同农民型、认同困惑型、认同工人型。同时探讨了既定时空情境下的认同转换及其底层认同风险。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社会生成机制的探索。其中,第三章综合分析了就业质量的个体和社会两个客观层面及个体主观职业经历与其身份认同的高度相关性。第四章关注的是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分析了社会保障的不公平分配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
政策预期间的矛盾,及其对身份认同的阻碍。第五章强调了社会交往对身份认同的维护和强化作用。在强关系的强维持和弱关系的弱互动的城市交往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和市民群体难以形成有效的信任交往机制,不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身份认同。第六章探讨了空间场域的差异化对于身份认同分化的影响。无论是选择社区间隔离还是异质性场域的居住方式,新生代农民工都产生了程度不等的认同偏差,这需要社区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和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落户政策。作为结论的第七章,主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被割裂的身份认同的逻辑演变过程、身份认同的社会生成机制和底层认同风险的防范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e6046c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