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王福利 王玉玫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6期
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以一个游子的身份,写母子之间的伦理深情和作者的感恩报恩之思。从常理上讲,对于出身并不高贵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出于游宦的需要,离家远行是相当普遍的事。而能够离家游宦者,亦多是年龄较长、已有家室的人了(当然也与古代婚姻制度、婚姻习俗有关),这从汉代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乃至唐代大量的诗歌作品都能看得出来。所以,会产生很多表达游子思妇间难舍难分、缠绵伤感、互相牵挂和思盼眷恋类题材的作品,而很少有人再去叙写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种种细腻而深邃的情感纠结了。出现这一情况,当然不能说是诗人、作家们与父母的情感变得很淡、很少了,而应是作为成人的他们,已将对父母的深情更多地埋藏于心中,不再愿意去描述和倾吐了。有的甚而认为只有将对父母的这份情感外化为自己志业上的成功,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表达和回报,否则,便“无颜见江东父老”了。也可以说,他们对父母的情感更多地外化为了一种责任、一种成功的具体标志,无论是从政、从军,还是经商等等。到了如果这种年龄的人,再将对父母的拳拳之意、眷恋之情行诸语言和诗文,倒显得有些多余,甚而有些扭捏作态、无病呻吟了。所以,翅膀渐硬,即将展翅高飞的游子,在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内,会将感情的重心更多地倾斜到老婆、情人或者是友人的身上,正因此,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很多表现男女情思、同僚友人间思念眷恋方面主题的诗文,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孟郊这首小诗一经吟出,便极大地触动了深藏在人们心底的情感神经,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让很多的人在轻声的吟咏中,重温着昔日美好的时光,再次真切感受着那伟大而永恒的母爱,心中不断涌突着身为子女对亲生父母所特有的感恩之情。以致宋朝大诗人苏轼在其《读孟郊诗》中深深感叹道:“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细心的读者自然会发现,在这首诗的题下原有一行小注,曰:“迎母溧上作。”清《溧阳县志》卷九《职官志》孟郊传注引《溧阳旧志》载此诗题作《迎母濑上》,濑上即“溧上”(见华忱之《孟郊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标明该诗是孟郊在作溧阳县尉,迎接母亲于溧水时有感而发的。这时的孟郊已年届半百。作为堂堂七尺男儿,且已是知天命之年,又是一方县太爷的孟郊,为什么还会吟咏出这样一首对于母亲大人怜惜缠绵、感恩不尽的诗歌呢? 因大多的选本题作《游子吟》,而并非如《溧阳旧志》直题作《迎母濑上》,且将那行“迎母溧上作”的小字注亦省去不录,人们口耳相传,更不会去着意探求其吟咏该诗时的背景情况,对于深刻理解诗篇自然是有隔阂的。以致有学者乍一看到该行小字注时,却觉得不可思议,甚而会认为题目与内容不够吻合,令人费解。施蛰存先生在其《唐诗百话》中便曾说道: 《全唐诗》这首诗题下有一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说明此诗是孟郊任溧阳尉时迎接他母亲而作。但看诗意却不对头。诗意分明是儿子出门旅游,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儿子有感而作。看来这个注不很可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e4bba9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