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诵为诗歌课堂教学争光添彩

2022-04-10 16:17: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朗诵为诗歌课堂教学争光添彩》,欢迎阅读!
添彩,争光,课堂教学,朗诵,诗歌




让朗诵为诗歌课堂教学争光添彩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必修三“殉道者之歌”这个版块,这个板块由三篇文

章组成,我们侧重学习《离骚》,即第一篇文章。而后两篇文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啊,船长,我们的船长哟!》是带星号的自学课文,两篇文章均是外国现代诗歌,比较好把握。所以我设想通过朗读将这两首诗让学生感知一下,草草了事。

在一个普通班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自读诗歌,同时借助注释把握一下诗歌的写作年代及背景,我巡视教室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个别学生甚至还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这出乎我的意料。5分钟以后,我说展示的时间到了,每首诗歌只有5名同学公开朗读的机会,请同学们把握好时机。我话音未了,教室里“霍霍霍的”站起来了十几名同学,还有同学想站起来,但看到已经超额了,就不好意思再站了。看到这种情景我很激动,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会这么的积极主动,争先恐后。朗诵开始了,每一个朗诵的同学都手拿课本站好,神情专注地大声读着,他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吐字稳健,时而屏息若游丝。说真的,读的太精彩了,全班同学都凝神屏息的聆听着,感知着,每一位同学读完都是雷鸣般的掌声。个别同学在读的时候还轻轻嗓子,挪挪步子,准备赶超前面的朗诵者。“啊,船长,我的船长呦!起来听听这钟声,起来吧, 旌旗正为你招展—号角正为你长鸣。”听到一男生深情的呼唤“船长”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了林肯遭遇刺杀后,全国人民对这位国家总舵手逝世的无比沉痛心情。“只是,啊!心呦!心呦!心呦!“啊,鲜红的血滴”说真的,当一男生读到这里时,我们都真的感受到了心真的痛得无法呼吸!为林肯之死,心好痛好痛。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沉浸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意境和情感之中,都在与作者同呼吸共喜怒。这更出乎我的意料。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以说朗诵让这节课上精彩不 断,高潮迭起,激情不减。作为教师,我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地被学生点燃,我仿佛涨满了空气的气球,要飞出那个物质的“自我”了。那么,如何让朗读



1




为诗歌课堂教学争光添彩呢?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有一个形象

的比喻“:兴趣能把精力集中于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而大多数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对于某一学科的爱好与钻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从感性出发,可见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剂,有了它便能发动内在的力量。

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表演激趣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走到一个树林边,我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



2




了。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诗歌朗诵是学生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朗读诗歌,只是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还很不够,还要美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以及情感,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修辞立其诚”诗歌,是至情的语言,是作者真情的流露。美读诗歌,就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受到作品强烈的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心为情动,体验美感愉悦。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是诗歌的起源.既然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就让我们引导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孤独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揣摩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还诗歌课堂琅琅的读书声,让朗读为诗歌教学增光添彩,使诗歌绽放其美丽的色彩,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de94fa4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