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书笔记两篇

2022-08-20 03:0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读书笔记两篇》,欢迎阅读!
笔记,大学生,读书
《活着》

余华的《活着》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是经典。在我小学时曾在学校中看过这本书的电影,当时我很震惊,惊讶于徐富贵的命运那么不好,身边的人一个个地死去,到最后只身一人。现在我重读这本书,开始思考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含义,什么是《活着》

这本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徐富贵,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财,成了佃农,富贵因母亲重病,在去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几经磨难,回到家后,母亲已亡,女儿凤霞越过越好了,但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相继离世,只剩福贵一人,牛来帮自己干活,一人一牛互相陪伴度过余生。

重读的时候我把自己代入到徐富贵这个人身上,思考他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同时在思考当身边的亲人真正离去的时候,徐富贵的表现是否真实,当我身边的人离开我时我会怎么样。这本书让我在我快要20岁的年纪思考生与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坚持的道理,我惊讶我的思想能被如此调动。

在这本书里,活着的人们纷纷在故事中一一死去,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的让我们跟随着他冰冷的笔调来目睹福贵少爷的荒诞人生,继而又假惺惺的给我们一点点美好希望,让福贵在战乱中存活,让凤霞和二喜有了温暖的家庭,让书中的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豫,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在书中毫无征兆的以各种方式迅速死去,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所以每一次福贵在困难面前的表现都让我不由得想:如果我是福贵,我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可是,我不是刚从一个自以为熬不过去的困难中熬过来的吗?

我曾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思考和议论福贵的人生,也时常在想,为什么作者要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述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轻微分界到底在哪里?后来我才慢慢理解,对于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就在于方向的不同,对这本书而言,幸存更多的是旁观者对别人的看法,而生活往往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福贵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在文中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所以对于福贵,我宁愿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因为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读完这本书我花了一月的时间,作者在书中只给福贵一天的时间来讲述这个属于三代人的故事,在这里,时间隐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又掌握着许多人的命运,我们的阅读无法抚摸它也无法注视它,可是我们又时刻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到来一样,我们无法看见,只能浑身发抖的去感受它的存在。同样,在作者朴实的言语中,我无法感受到当时大环境的恶劣,无法感受到当时人们的贫穷与苦难,但却能深切的感受到福贵在一次次绝望后的希望,我相信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福贵的苦难,更多的还是眼界的宽广与丰富,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然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很多时候文学就是这样, 它讲述了一些作者意识到的,同时也讲述着很多作者没有意识到的,而读者就是这个时候应该站出来发言的。

人总是只有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福贵就是在自己破产后被挑着的两箩筐还债的铜钱磨破了肩膀的过程中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天生就是悯农的命,脱下了丝绸衣服后竟穿不惯了,还有家珍死去时,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


承受这样的打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 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能否勇敢的面对,我不知道。

《围城》

《围城》讲述了在19201940年抗日时期一群远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主角方鸿渐从欧洲拿着假文凭留学归来,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开始了自己在事业,爱情和家庭的三座围墙中进出,但奈何自己留学并没有学到任何实在的东西,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并不是那么充足,他屡屡抗战,但总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与方鸿渐一起的,还有另一些从海外归来的亦或是在国内的一些人物,他们之间的纽带构成了围城本身的一部分,也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整体框架。

一开始我读这本书时并没有那么感兴趣,但出于作者对人物情感和形象塑造的完美,仍然把它读完了,第二次再读就有了一点点自己的理解。主角方鸿渐善良但迁就,正直但懦弱,这一性格特点,使我在阅读本书时有那么一点感到不适,也使得方鸿渐与苏小姐的关系变僵,使得他自己没有得到唐小姐的芳心。方鸿渐的性格在书中刻画的最为详细,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主角,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对读者关于方鸿渐的评价在里面:“每个人都能在方鸿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性格使得他在社会上处理不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爱情中处处碰壁,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家庭地位。

《围城》初看让人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细看我觉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描写的不仅是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工作、爱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状态。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总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一工作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绛先生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 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ddb943f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