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人的清明节阅读答案说明文

2022-04-01 22:46: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恩施人的清明节阅读答案说明文》,欢迎阅读!
恩施,说明文,清明节,答案,阅读
恩施人的清明节阅读答案说明文

清明节是我国自古相传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西汉皇族淮南王主持撰写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因其时在农历三月初,又称三月节,元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谓之“清明”。旧时,汉族民间有是日到郊外远足旅游的习俗,谓之“踏青”,故又有“踏青节”之称。



清明节原本是为“兴农事”设置的一个节气,后来逐渐增加了踏青、植树、换装、佩柳、放风筝、祭祖扫墓等内容,尤以祭祖扫墓为胜。宋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扫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描述了当时北京的清明节扫墓盛况:“清明扫墓,倾城男女,担酌挈盒,轮毂相望。”



恩施虽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历代汉族移民较多,土家、苗、侗各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历来重视清明节期间的祭祖扫墓活动。旧时,一些旺族人家,要举行清明会。清明节将至,族长便召集族理事会,约定开会时间,然后便通知族人。开会的那一天,族人们都会到祠堂举行祭祖和悼念亡人活动。讲排场的清明会,还要请僧道作法事,请戏班演戏。一些社会名流也会不请自到去参加,以示对这些家族祖先的敬重,抗日战争时期因武汉被日军攻陷,湖北省政府迁恩施,要驻地在城东郊土桥坝,住房多为土桥坝赖氏家族无偿提供,1943年赖氏举族办清明会,省民政厅长朱怀冰还亲临参加,他对赖氏家族为抗战积极出力,腾借房屋和家具的爱国之举,大加肯定和赞扬。赖氏老小均受到莫大鼓舞,即兴歌唱:“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和刀枪……”解放后,随着族权的消失,清明会也随之消失,但以家庭为主的上坟扫墓活动依然经久不衰。




恩施人从春分起就开始上坟扫墓,一直延续到清明后,在清明前后几天是高潮期。现在称清明上坟扫墓为“插青”或“飘坟”,古称“标墓”。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清明扫墓,以竹悬纸钱,用各色花纸做成宝盖、旗锣鼓伞,插于坟上,叫做标墓。”竹悬纸钱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状,扎成束,悬挂在竹竿或木棍头上,插在坟上,现在称“清明吊”是因为古代的铜钱以“吊”记数,当然也有吊念亡人的意思。称“清明飘”,是因为纸钱插在坟上随风飘摇。将清明吊插在长满青草的坟上,故谓之“插青”。“用各色花纸做成宝盖、旗锣鼓伞”之语,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民间祭祀与丧葬习俗的反映。佛教中佛前供器为八宝——螺、轮、伞、盖、花、罐、鱼、肠,分别象征好运常在、生命不息、保护众生、解脱贫病、拒绝污染、取得成功、趋吉避邪、长命百岁。文中宝盖与伞很明了,“旗、锣、鼓”应是“鱼、螺、罐”的误传,至于“轮、花、肠”等,在宝盖的饰花上都有表示。插清明吊与烧纸钱同义,表示后人孝敬亡人钱财,让他们在阴间日子过得好一点。送宝盖,则是对亡人功德的感怀,希望亡人保佑后人如“八宝”象征那样事事圆满。“标墓”则是标识的意思,以宝盖与清明吊作标记,标明坟墓主人有亲人祭扫,不是无主之坟,昭示墓葬主人后代相传,外人莫毁损坟墓。插清明吊与送宝盖是有一定讲究的,三年以内的坟墓为新坟,春社日前举行拦社仪式,送宝盖,不举行拦社仪式则于清明节祭扫,也送宝盖。三年以上的坟墓称老坟,一般只插清明吊,清明吊中间的束带用红纸。给新坟不送宝盖而插清明吊,中间的束带则用白纸,以示区别。由于人们要购买“宝盖”上坟,因此也发展了“宝盖”生产行业,每年清明节时的街上、乡场有铺面和摊点经营,同时也传承了这种可归为非物质文化产的纸扎技艺。



清明时节,走进恩施地区的山野,极目所见,新坟老墓,无不插着雪白的清明吊和五颜六色的宝盖与旗锣鼓伞,山风吹得这些纸质的祭品不断飘摇,形成独特的祭祖扫墓风景,故恩施民歌


唱道:“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去上坟。有人坟上纸飘飘,无人坟上草森森。”



恩施人过清明节,既有自古相沿的踏青习俗,也有祭祀祖先不忘亡人的人伦情怀,还有宗教与家族文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恩施人在这些方面一点不含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dd96da5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