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随谈腹诽的心情随笔》,欢迎阅读!
随谈腹诽的心情随笔
随谈腹诽的心情随笔
第一次见到腹诽这个词是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其时年少,不明白腹诽何以成为一个人被杀的理由,当然更不明白诽既然藏于腹中。仅供五脏六腑做交流何以为外人所取证。及至年长读了些书,明了些事才算深深体会到这个词的极具中国特色,不禁为中华文化的发达而自豪。要知道当时有许多欧美人连大字都不识一箩筐。
腹诽这个罪名是汉武帝时著名酷吏张汤所创。其人曾任廷尉,也就是主管司法审判的政府高官(相当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因为善于杀人且杀人颇多,深得汉武帝的宠信,自然也令全国上下避之惟恐不及。他曾与人有怨,一心想置对方于死地,但苦无证据,便灵机一动,想出腹诽这个罪名把人杀了。我想当时他一定非常得意于自己杀人的天才,只是不知在得意之余他可曾想到举起的屠刀终有一天会找上自己的头颅!
腹诽做为罪名出现实在是极其合乎逻辑的事情,因为此前就已经发生过多起镇压言论自由,钳制人们思想的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有两起:一起是周厉王止谤,一起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起发生在一个王朝末落之际,一起发生在一个帝国兴起之时。末落的王朝力图继续奴役治下的人民,兴起的帝国想要确保新附者的顺从,所以无论末落还是兴起都要镇压言论自由,钳制人民思想,也就是都要杀人。周厉王止谤在《召公谏厉王止谤》里有极为详尽生动的记述。一天周厉王再也不想听到反对之声,便下令止谤。人们很配合,国家不久就出现了道路以目的景致。可惜坟场一般令人窒息的沉默并没能维持多久,国人很快起而攻之,把厉王赶跑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因为大家都不想死,所以沉默无法永远持续下去。当时是公元前841年,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由此开端
至于焚书坑儒则要有名气的多,一来此事是大大有名的秦始皇干的。二来他不仅杀人而且焚书,可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消灭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人。不过也难怪,谁叫秦始皇那么喜欢创造第一呢?秦
始皇最大的错误就是坑杀的全是儒生,而后世的儒家偏偏成了正统,所以他也就不可避免的被后人骂了两千多年。不过秦始皇感到欣慰的是后世持相反意见的亦大有人在,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终于有人公开为其翻案,所以跳西湖而死的人应该不止480。
自古镇压言论自由,镇压人民思想无非有禁。教。杀三种方式。禁就是禁止一切不应之思想言论,所谓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是也。教就是灌输一切应该之思想言论即循礼而听。循礼而言,循礼而视。至于杀最好理解,凡是不愿受教或不愿受禁皆在可杀或必杀之列。无论周厉王还是秦始皇都把重点放在禁和杀上,以达到封住天下悠悠众口之目的。本来这是没错的。但问题在于只要有嘴且说话的功能还在,除了吃饭一般或多或少总要说话。所以一味禁和杀。然可以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后遗症也比较严重。周厉王的出奔,秦始皇的骂名以及秦国的速亡皆可为证。后起之秀汉武帝积极吸取先辈们的.经验教训,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教上,既然总要说话,那就不妨大唱赞歌,唱赞歌的人多了,骂的人就少了。
于是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一向好为人师,加之不想回归坐冷板凳的岁月,所以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不仅教人们穿同样的衣服,说同样的话,看同样的书,而且教人们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几只不愿保持高度一致。结果张汤们便粉墨登场了,而腹诽也就成了罪名。于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扯去了,而杀人的屠刀举起来了。还是汉宣帝说的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惜儿子汉元帝智商太低,听不懂,果然应验他“乱我汉家天下者必太子”的预言。
中国的历史在秦汉时期就已奠定了,而此后一两千年不过是对过去的重复和修补,所谓历史循环论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秦汉之后的历史实在乏善可陈,但历史毕竟又过了一两千年,眉毛胡子都白了好几十回了,总有可看之处。就镇压言论自由,钳制人民思想而言首推科举。据说科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选拔人才,二是牢笼志士。二者殊途同归都为了制造忠顺的奴才。对此唐太宗李世民心知肚明,他曾望着鱼贯而出的新科进士笑道:“天下英雄入我毂矣”。科举制度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d8a740532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