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朝诗歌史上的三座高峰》,欢迎阅读!
唐朝诗歌史上的三座高峰
一.昊天之音天上之音——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
说李白诗句是昊天天上之音时我对他的评价,也是我对他人生态度的解析。李白的一生可以说起起伏伏,荣华间有着愁苦,寂寞中又带感悟。我想李白这位“谪仙人”永远不会死,他是带着那潇洒而超凡脱俗的气质“羽化登仙”了。杜甫写李白恃才傲物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我想用李白的《月下独酌》讲讲这“酒中之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前我读到李白的诗,都是豪气纵横、天人合一一泻千里的,我觉得李白是不会有哀愁的,有的话也会举杯“与尔同消万古愁”,可看到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时,我看到了他的寂寞,那是琼楼玉宇间的孤独,执觞而无人对饮,举樽而无可倾诉的寥落,在这《月下独酌》中,完美的展现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句中两个意象,花和孤独。李白在这花好月圆夜,在盛放的花丛中感到了孤独,未免有些矛盾。因为他是自负的,他感觉到青春的短暂,感觉到美丽的飘渺,感觉到荣华的虚无,感觉到光阴的流逝。他不屑与世俗对话,宁在这繁华中自斟独醉孤独。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皎洁的、高贵的,他忽然有种“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感。而月终是寄托,它无言地倾听,却无法唱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偌大的人世间找不到一个可以一起把酒言欢喝酒的对象,良辰美景找不到知己的绝望,更为凄凉。行至此,也得苦中作乐,“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无再少年。生命璀璨能有几何只有一次,为何不珍惜青春呢?人生总要追求快乐的,今朝有酒,快意潇洒,月朗春宵,暂且行乐,这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是我所钦佩的,他的精神将儒、仙、侠的灵气特点浑然合一合而为一。有人说李白不可学,因为他太过放浪形骸,随心所欲,凌万物而遗世独立之意,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但青年人喜欢李白,正因为他不拘一格,张扬浪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繁华过后又是悲凉。诗人以“我”第一人称描述,他是一个把自己生命体验作为观察主轴的诗人,以浪漫排遣寂寥,孤傲对抗客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十分接近老庄庄子的思想。人生如梦,浩渺的宇宙中,我们行走在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也许会在某刻遇见吧。这个结尾富有哲学性,李白是个文学家,也是个哲学家,他是思者,也是行者。他在天上的云雾间窥察世间的悲欢,他在半醉半醒中体味着人生的炎凉,他是酒中的仙人,天上的诗客,游走于人间,他在文学的花丛间独酌,在青春的天地月下对觞,信手挥洒毫,天人神交仙气一吐,书写了半个大唐。
儒之教,侠之心,道之骨,仙之气,浑然天成,合而为一,太白,太一。
二、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杜甫
人们称李白为“诗仙”,因为他在诗的国度里如仙人般神游,不受人世间规则羁绊。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很显然,人们更把杜甫作为人间的圣人所推崇。此时的盛唐诗歌之所
以华丽,是因为这两位不同风格、登峰造极的大诗人鲜明的对比,交相辉映。有人说李白笑杜甫,杜甫笑李白,这也许是他们风格不同的差异得出的论断吧,但事实相反,李白和杜甫是互相成就的,杜甫一辈子无法像李白那样潇洒,所以他羡慕喜欢李白;李白一辈子也无法像杜甫那样关心生活小事,所以李白也爱惜喜欢杜甫。这二人少了谁,历史文坛上都会有些许黯然。二人神交,可谓文学史上再莫有重大意义之交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看得见豪饮中李白的孤独,体会着到孤独中他的桀骜;李白相忘于杜甫平实间的才情,品味着才情中他的悲悯。写李白最好的诗是杜甫的,写杜甫最好的诗是李白的。在历史光辉,二人都留下了一抹亮色,树立了一个风范,只是不同罢了。李、杜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横亘太古,绵延千年。
如果说李白是用浪漫哲学的视角观察世间万物咏物壮怀的话,杜甫就是以一双慧眼和沉郁的心写出了社会百态。以《兵车行》为例看杜甫对社会的剖析。
“车辚辚,马萧萧-----”上来我们仿佛就被裹挟至历史洪流中,置身于苍凉古道边,带入了一个场景中,或许像道旁行人一样看着征夫的队伍。杜甫在写实,描绘世事,以真实场景写起,却融入了个人深切的感情。“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个哭,直接反映了征夫的愤懑,亲人的凄苦,行人的感伤,旁边行人的感受,气氛凝重。杜甫的诗中写过很多人哭,他们都是平民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安的世道中,无奈地哭诉着世态炎凉。杜甫对他们深深地同情,虽大多以第三人称书写,却没有一丝疏远的感觉,反而是更贴近他们,感同身受感受他们的痛苦。
可以武断的讲,李白有一种愤世嫉俗的出世理念,而杜甫却只有被逼无奈的入世思想,直截了当地剖析出来社会问题以及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在《兵车行》中提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武皇讽喻当是时统治者不断发动战乱征伐,根本不顾及战争对百姓的伤害。而杜甫也不得志,无法改变这一切,他注视着这被战火蹂躏的大地,倾听着啼饥号寒的流民,抚摸着饱受摧残的童叟,他只能以悲愤沉郁的笔书写着,留下了几滴老泪。“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替百姓开口,却听不到回声,于是用血泪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离有两种,一是生离,二是死别。杜甫看遍了生离死别,于无声处听鬼哭。
如果说李白的“仙诗”是引吭高歌者,则杜甫的“圣诗”更像是低回沉吟人。他以幽郁沉抑的心情,娓娓道来,说尽春去秋来,说出了一部“诗史“。 三、诗以载道——白居易
李白与杜甫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可以对比地讲。白居易则晚于他们,已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应另当别论。而且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描述应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了。
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很丰富,而每首诗都对应不同经历下的不同心境,因而不好以一首诗总结出他的人生。在他人生的前半部分,他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当时以“元白”其名,与元稹交,他踏上了仕途。然而官场究竟是一淌浑水,总不太平,白居易陷入了利益集团争斗,他虽然心系天下,为官却不能以天下为己任干出一番事业成就,被贬江州司马,于是有了在浔阳江头听了琵琶女琴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他在感叹自己的际遇,然而贬谪打不垮白居易心中的理想与志向,浇不灭他心头的热情。白乐天永远不会消沉下去,他在西湖主持修建白堤,写下了《钱塘湖春行》,白堤保护了百姓免受旱涝灾苦,白居易也看着这一片春色,欣然写下诗篇。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也体现着他的诗文、人生主张。他的人生哲学将儒、释、道融为一体,他的新乐府诗也有他的思想主张,这位经历兴衰的乐天诗人,在历史诗卷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d6a9ce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