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的肤浅认知是孔子的最大败笔

2023-11-16 13:56:4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政治的肤浅认知是孔子的最大败笔》,欢迎阅读!
孔子,败笔,肤浅,认知,政治
政治的肤浅认知是孔子的最大败笔

《论语》中孔子有很多格言金句,或催人奋进好学,或教人修身做人、洁身自爱,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过,则勿惮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广为流传,令人赞叹,更被尊为圣人。虽然孔子在教、学和修身方面使国人受益良多,所教的“文,行,忠,信”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我认为孔子绝不是完人,担不起圣人的称号,其对政治的肤浅认知是他最大的败笔。因为:

第一,孔子不知民众的疾苦。孔子梦想出仕参政,“学而优则仕”,不是为了民众,是为了“复礼”,实是为了实现个人“德”政、“礼”治的政治抱负,以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过于看重自己“大夫之后”的身份,强调等级,影响了他深入黎民百姓中去了解百姓的疾苦。

不了解民众的疾苦,不为民众排忧解难,那民众只能靠自己,官府就会逐渐失去民众,了解民众疾苦是管理民众的基础。早于孔子、曾使齐国民富国强的管子认为,“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毋惧以罪,毋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驇距('驇距’为裹足不前的意思)”(《管子·小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第二,孔子对国家衰败的原因认识不深,导致其无法找到振兴的方法。孔子的“德”政、“礼”制、“庄”重、“孝慈”、“举善而教不能”虽能缓解社会矛盾,但不能解决社会的王公大臣、贪图享乐的礼崩乐坏乱象。

管子认为,“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管子·禁藏》),“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管子辅助齐桓公治理齐国,仅用七年时间实现民富国强,成为春秋五霸的盟主,他的话应该有一定道理,《管子》一书当时广泛流传,几乎“家有之”(《韩非


子·五蠹》),“世多有之”(《史记》),社会的兴盛衰败只能由上向下逐步发展。

第三,孔子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缺少法律底线。对于乡民指证其父偷羊之事,孔子认为不妥,应该父子相隐,完全没有法律底线,而法律社会制止罪恶的最有利武器。历史(如春秋时期管子治理齐国、商鞅变法)充分证明,只有依法治国国家才有可能强盛,国家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而有效运作(《管子·君臣》),不推行法度,国事就不会按正常轨道运转(《管子·法法》)。

第四,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而管子认为,“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管子·权修》)”。在(《管子·法法》)中管子认为,人民没有大过,是因为君王不随意宽赦的原因。君王宽赦小过,人民就会犯很多严重的罪,这是逐渐积累所形成的。所以说,实施赦免罪犯,人民就不会敬畏法律;经常实行赦罪政策,过失就会日益增多。对人民实施宽赦恩惠,则会监狱虽满,杀戮虽多,也不能制止邪恶。所以说,邪恶不如早加禁止。

凡实行“宽赦罪犯”,总是小利而大害,故久而不胜其祸;“不宽赦罪犯”,则是小害而大利,故久而不胜其福。经常赦免罪犯,行起来先易后难,久而不胜其祸;依法治国,则是行起来先难后易,久而不胜其福的。所以,赦免罪犯,是人民的仇敌;依法治国,是人民的父母。最上等的是用法制规范人的行为,其次是有错误而能补救,虽有过也不致严重。宽赦过失遗忘善行,则人民就不会劝勉激励;有过不赦,有善不忘,是激励人民的根本大法。

在(《管子·禁藏》)中管子指出,若要做到百姓不受刑罚,必须要做到有罪必罚;百姓有受刑的,正是没有做到有罪必罚造成的。从有刑罚到不需刑罚,其执法容易而且人民能得以保全;从不施刑罚到施行刑罚,其刑罚繁琐而且罪恶量多。所以“先易者后难,先难者后易”,世间万物都是这样。英明的君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有罪必罚而不宽赦,有功必赏而不拖延,不是君王喜欢赏赐和乐于杀人,而是为人民兴利除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c5ec8d4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