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扬州文化》,欢迎阅读!
扬州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
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三、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现存30处左右,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扬州园林寓秀于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俱北方之雄,又显南方之秀,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个园、何园、瘦西湖。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四、扬州诗词
扬州是中华诗词的“洞天福地”,著名学者、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扬州与诗词的关系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扬州千古属诗人”。早在汉代,远嫁乌孙国和亲的江都国公主刘细君,就在异国他乡写下一首哀婉悲凉的思乡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是我们能见到的由扬州人最早创作的一首诗。唐宋时期,中华诗词艺术登峰造极,扬州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最为向往的城市,大批诗人云集扬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让扬州人感到自豪的是同乡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独占鳌头,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宋代以后,围绕歌咏“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留下了大量诗篇,特别是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在扬州留下了众多的诗文佳话,他们的遗迹尚存,“风流宛在”。康熙一朝,曹雪芹祖父曹寅受命于朝廷,在扬州负责刊刻工程浩大的《全唐诗》,耗时一年半,成书900卷,收录诗人2200多家,诗作近5万首。
五、扬州戏曲
扬州历史上专业表演艺术种类较多,有扬剧、淮剧、锡剧、京剧、越剧、木偶剧、歌剧、话剧、音乐、舞蹈、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杂技等。
扬剧 扬州地方戏剧,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二百多年前的扬州乱弹(即扬州花鼓)。乱弹没落后,艺人流散民间,促进了香火戏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香火戏(俗称“大开口”)、花鼓戏(俗称“小开口”)于1936年在上海合并,称“维扬戏”。解放后,维扬戏改称扬剧。扬剧的角色也分为生、旦、净、丑等,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重视丑和旦的表演。因一丑一旦的传统剧目很多,从而形成了扬剧的喜剧风格。
木偶戏 古称道傀儡、魁儡子或窟儡子,唐代传至扬州。唐人韦绚著《刘宾客佳话录》、明代王衡著《真傀儡》杂剧中,记载了唐代大司徒杜佑在扬州市街坊看“盘铃傀儡”的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均曾盛行于扬州。当时来到陕西、安徽等省木偶系班社,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集中于扬州城内作表演活动。元宵节后,便出城到北郊“声技饮食”汇集之所虹桥一侧的长堤上献艺。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员,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也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不仅是扬州地方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也是全国曲艺中声誉卓著、影响巨大的主要曲种。扬州评话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它在明代就已经相当的成熟,而盛行于清代,直到现今。扬州评话通过口头说表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景物、抒发感情。它的艺术特色是描写细致,机构严密,一人多角,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很多,代表的书目是《三国》和《水浒》,还有《岳传》、《西游记》、《清风闸》、《隋唐》等。
扬州清曲 又名“广陵清曲”,旧时俗称“小昌”或“小曲”,扬州地方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上海等地。扬州清曲源于民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此际,本地广为流行的民歌从简单的传唱衍升为表演性的演唱艺术,伴奏也开始从单一乐器发展为数件乐器,并讲究演唱技巧,有了经常演唱的剧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内称:“小曲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是这一曲种演出活动的最早记载。卷中还记述了当时流行的曲牌、
曲目和演唱、操乐器的高手名家。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扬州民歌 民歌小调都是产生于民间。在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之中,由口头创作又经过口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加工进行再创作,使之更加完美。扬州民歌是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民歌的基本演唱形式是一人唱众人和。“号子”和“小调”的歌词既有与劳动直接相关的叙述,也有对艰辛生活的感叹,既有“赞古人”、“唱花名”的警句,更有对纯真爱情生活的歌颂和向往。集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生活情趣。现代代表作有《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
六、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也称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有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他们在绘画上反对泥古不化模仿风,主张革新创造,提倡个性解放,为中国画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扬州八怪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被称之为“怪”。
七、扬州学派
扬州学派是清代学派之一,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因为起源于扬州,所以称为扬州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江藩、汪中、刘台拱、凌廷堪、焦循、阮元、任大椿、王念孙、王引之、朱彬、刘宝楠、刘文淇、薛传钧、汪喜孙、焦廷琥、刘恭冕、刘毓崧等。扬州学派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学术流派,是在扬州这块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肥沃土壤中产生形成的。扬州学派的形成,是以扬州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条件,受扬州深厚的文化的影响,继承皖派之学而形成的。扬州以盐为支柱的经济的繁荣为扬州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八、工艺文化
雕版印刷是扬州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至清代时为全国之最,其中曹寅在扬州主持刊刻的《全唐诗》、《佩文斋书画谱》、《词谱》等,均为传世珍品。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78年复建至今,先后出版雕版古籍30余种,影印古籍403种,数百万册,其中大型丛书50多种。是全国唯一具备雕刻、印刷、装订等全套生产工艺的雕版古籍刻印社,并藏有数十万珍贵的版片,被誉为“江苏一绝”。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宝贵的工艺文化,不仅没有被历史的劲风吹灭,反而在现代社会,显现出愈发夺目的光彩。
扬州文化如同银河中的点点繁星,数不胜数却熠熠生辉。是扬州的,也是民族的;是扬州的,也是世界的;是扬州的,也是人类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曾经给他可爱的故乡扬州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印的名城”,这不仅是“一句嘱托”,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c534a6b804d2b160b4ec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