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蒹葭》“白露为霜”考辨》,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经·蒹葭》“白露为霜”考辨
作者:杨振华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蒹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历代研究《诗经》并为它作注者甚众,其间的不少注释非常精辟,但也有些注解值得商榷。
《小序》以为《蒹葭》是国人“刺襄公”之作,因此“白露为霜”句,《毛传》因《序》作训曰:“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国家待礼,然后兴。”《郑笺》进一步解释为:“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强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兴者,喻众民之不从襄公政令者,得周礼以教之则服。”这种“刺襄公”说与原诗的内容不相切合,显然是经学家的用诗之义而非诗人作诗之义。早前郑玄就发现了这样解释不妥,因为二章“白露未晞”、三章“白露未已”要与首章相承,依首章的解释,二、三章应写“霜”怎样怎样了。郑玄笺“未晞,未为霜”,也就是说他认为《毛传》对“白露为霜”的解释不合适,但他并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是一承毛说,只是将“未晞”强改释为“未为霜”,因《诗经·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中“晞”与此句中相同,应解释为“干”。
唐代的孔颖达也看出了《毛传》与《郑笺》的不同见解,但他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也没有做出符合诗意的解释,而是将两家见解揉合在一起,《孔疏》释为“此云白露为霜,然后岁事成者,以其霜降草乃成,举霜为言耳。其实白露初降,已任用矣。……下章‘未晞’、‘未已’,言其未为霜则物不成,喻未得礼则国不兴。”这是孔氏根据毛传对“白露为霜”训释中所体现的旨意进一步阐释“白露未晞”与“白露未已”。孔氏认为毛、郑直训“为霜”显然不妥,且与下二章“未晞”、“未已”的意义不连贯,但又无他解,便牵强附会地解说后二句,为使三句的意义连为整体。
至南宋朱熹撰《诗集传》,即弃《序》而另立新说,曰:“赋也。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说完全跳出了所谓“刺襄公”的经学窠臼,使诗近情近理,平易可通,所以容易被人接受。但对“白露为霜”句训诂,朱氏也未作出新解,而是秉承毛、郑之说。今人解《蒹葭》,主旨几乎全依《诗集传》,可“白露为霜”句训诂则多依《毛传》。
“白露为霜”这句本身就存在矛盾。霜与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现象,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同样,霜也不可能再转化为露。二十四节气,白露和霜降之间隔着秋分、寒露两个节气,约四十天左右。露近于雨,故有雨露一词;霜近似雪,故霜雪可连类并用。前人还常用露代指秋天,用霜来代指冬天。如《文选·左思》:“露往霜来,日月其除。”吕延济注:“露,秋也。霜,冬也。”《周易·坤》卦初爻曰:“履霜,坚冰至。”显然,一过霜降,便离冰雪之冬门不远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c0004e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