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的些许思考

2022-05-05 16:26: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的些许思考》,欢迎阅读!
费孝通,十六字,箴言,些许,思考
关于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的些许思考

----记一次同材异构课堂的评课后感

费孝通老先生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一说法。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美,我们应该让其百花齐放,让美丽与美丽和平共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狭隘和统一标准的单调美。我想这番话同样可以放到我们的教育领域上来。 此话怎说?首先我们得明确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独到的美,这种美是很精彩的,却也很脆弱,稍纵即逝。尤其是教育不当,孩子的个性美就有可能被抹杀了。其次,老师也有属于自己的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说味道,绝对不可以只用一种标准来评判好坏。再者,课堂自身也有属于它们自身的美,我们没有必要去寻找固定程序。甚而每个学校都会散发出自己的美来,每个学校都会有属于每个学校自身的特色。这就是“各美其美”

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怎么做到“各美其美”呢?我们以今天的一堂五年级的同材异构公开课为例。(注:五年级的刘琴老师和李梦老师分别二三节课上,课后孙建锋专家做了细致点评。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小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是季老在德国留学时所看到的风景:德国人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窗外,如此一来整条街都是花的海洋,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季老被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几十年忘不了。

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得先自己把文本吃透,也就是找到这篇课文的核心处。当然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读者把握到的核心都是不同的。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老师,课堂的风向标,得把课堂的“靶子”立起来,也就是传道者得把这篇课文的“道”清晰坚定地展现出来,并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接收到。

对于这篇课文的“道”两位老师的理解可谓大同小异,都抓住了季老在文中提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品质,并且都反复渲染了文中描绘的德国小街的那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感。不同的是,刘老师的最后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去描写身边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而李老师则从原文最后一句“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为收场点,让学生创作“季羡林的梦境”。思维不同,落脚点必然不同,其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为刘老师更偏重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传递,所以她在课堂上的拓展阅读,选择了季老的另一篇表达莲子无处不发芽的顽强品质的小文《清塘荷韵》李老师则偏重于这篇文章的自传性和文学色彩,所以她在课堂导入时,稍稍介绍了作者季羡林的身世,尤其是“他在德国留学十年”这一事实,在后来的拓展阅读中,李老师便选择了一篇关于季老在德国留学思乡的小文章,并且在课堂上把课文的文段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朗读。

由于对“道”的侧重点不同,贯穿课堂的“零部件”和关注的“大件”也不同,这无可非议,因为语文课堂里的文学欣赏性和教化功能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刘老师侧重课堂上的教化功能,她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而李老师更注重作品里洋溢出来的浓厚的文学性,所以她是让学生去感受文学美。这两位老师的出发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正是老师的“各美其美”,我们要“美美与共”,能够同时欣赏两位老师的美。老师自己也要明确这点,始终坚信:“这堂课,我就是风向标!”如此才能有充分的底气站在讲台上,把课堂风采演绎的淋漓尽致。把他(她)悟到的“道”在课堂上清晰而坚定地传达出来,并让学生把这“道”心甘情愿地放进心里,而不是老师急匆匆地没有自信地把一些环节变成走过场,上课而上课,学生敷衍着为听课而听课。

再来谈谈学生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一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就习惯性地忽略这点,有时候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没有突出孩子们的个性,有时候甚至是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非常遗憾。


对于这堂课,孙建锋老师提出应该减少全班齐读的次数,因为齐读不容易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其次,在一些问题设计上,老师要用问题引出问题,在课堂上着眼于学生这一主体,灵活变动。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得先让学生提出“惑”也就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让人不断问问题的环境。对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领导管理学教授JohnKotter1972年开始追踪1973届的MBA的学生,一追就追了20年,这期间他尽一切可能收集整理这批学生的资料,到了90年代,这批学生都非常成功。但在这批成功的学生中,他发现有一小部分尤其卓越优异。他试图寻找原因,最终他发现这一小部分特别卓越优秀者都具备两个品质:一个是自信,第二个就是一直在问问题,问他们的老板,雇员,孩子,朋友,同事,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一直向上看,抱着开放的态度,想要更加了解世界,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拿到了MBA学位就够了,相反他们一直在问问题,活到老,学到老。

提供这段资料是想突出强调提问的重要性,而提问也是保持孩子个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不同的孩子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从孩子们提的问题里,我们可以获得非常多的信息比如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等等。所以课堂上,作为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敢提问,会提问,能提问,喜欢提问。在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让学生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小王子》里的“驯养”(王以培翻译的版本)话题。狐狸教会了小王子如何区别小王子星球上的玫瑰与地球上那五千朵玫瑰。怎么区别呢——驯养,有经过驯养的玫瑰再美,也是空的。狐狸还告诉了小王子一个秘密:只有用心才能看清,质是眼睛所看不见的。

“是你为玫瑰付出的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那么重要......你时刻都要对你所驯养的负起责任,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这番话,非常睿智,也非常感人。这世界内容很丰富,空间也很大,但是你只能了解你所驯养的东西。我们作为教书育人者,不同于做流水线的或者朝九晚五的公司政务职员,可以说在所有的工作种类中,我们的工作性质是最接近“驯养”内涵的。(当然我们要区分作品中的“驯养”和平时我们口语里说起的动物园里的“驯养”动物它们不是一个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会成长会变化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和灵魂,所以我们要付出心血,精心呵护,我们还要用心去观察孩子们,不要仅仅用眼睛。如此我们才能够像小王子那般看出自己星球的玫瑰和玫瑰园里的玫瑰的不同之处。 当然,“驯养”需要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心血。老师也是人,也会倦怠,所以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无法推广。而更让老师沮丧的是,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早已经不是“天地君亲师位”了,而且由于非常少的一部分老师的存在,导致很多网络上甚至叫嚣老师为“教兽”。这是我们老师的愤怒,也是我们老师的悲哀。可能我们教师不再被社会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像太阳普照万物那般去对待孩子们,给予他们需要的热度。太阳自身永远都是光芒四射的,虽然朝升西落,却永远都有新的一天,不要做那一枝枝倒霉催的蜡烛,“给予了别人光芒,却燃烧了自己。 我想但凡是在太阳底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诚如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讲述的祖父的园子那般美好。园子里什么都有,万物在阳光的普照下自由生长,互不干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不就是老庄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吗?

而孩子们就像园子里的一切生命,但是我们老师和整个社会以及孩子的家长们总是


害怕他们不开花不结果,或者花儿开得不够艳,果子结的不够大。于是我们联合家长以及整社会一起想尽一切办法,填鸭式的也好,苦口婆心的也好,威逼利诱的也罢,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开花结果。殊不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让多少孩子的个性被抹杀了,可能有的孩子他就是一个倭瓜,或者他不开花他这辈子也很幸福。我们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更别提天人合一了。

最后还是回到费老先生的那十六字箴言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我想如果学生老师都能做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美,并且充分欣赏别的同学和老师的美,此种美与彼种美共存一太阳下,那天下就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最后用王国维的三境界来师生共勉之:“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想从内心到实际行动上都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这样的高度也必然得经历这三境界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b88d89255270722182ef71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