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作者:段小霞 杨梨容
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13期
摘 要:“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温孔子的“有教无类”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启示,践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实现大众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现代启益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内涵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由于论语是语录体,容易使人产生不同的诠释,因此对“有教无类”的解释,自古至今一直有歧义。归结前人关于“有教无类”的诠释,关于“教”字,古今同义。而对于“类”字则说法不一,一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解释是将“类”解释为“种类”,但对于如何来划分这一“种类”却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的“类”是根据贵贱分类的,即“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而朱熹却把“类”归为人善恶的不同种类,他在《论语集注》中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这两种观点在孔子招收的弟子中均有所体现。据《史记·仲尼列传》的记载,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的,来者不拒。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很复杂,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结驷连骑,家累千金”的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子路是“汴之野人”,冉雍是“贱人之子”;公伯寮曾犯过不忠于师门的错误,即“公伯寮愬子路与季孙”,孔子均收之为徒。由此看来,“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分贵贱、出身、等级、善恶,只要愿意接受教育的,都要加以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学生的智能水平、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过孔子的教诲,最终成为高才生。同时,孔子招收学生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小几十岁的。“类”还可以解释为“族类”,从孔子招收的弟子来看,地域上不仅仅限于招收本国(鲁国)之人,还有来自齐、秦、吴、楚等广大地区的。
综上所述,“有教无类”应该指有求教的,无论家庭出身、贵贱尊卑、善恶、智愚、年龄、种族等差异,都应该加以教育,不区别对待。孔子的“有教无类”突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官学樊篱,使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定程度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有教无类”的主张和实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古代教育制度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了重大变革,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下移”,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冯友兰认为,“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之以种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二、“有教无类”的现代启示 1. “有教无类”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不仅及于华夏平民,还让边远地区的夷狄各族也享有教育权利。”孔子收徒,不问阶级出身和贫富贵贱,没有贵族和平民的分野。这样的教育,打开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通道。
“教育公平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权利、就学机会、学业成就机会均等。”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当代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以回应孔子“有教无类”的呼声。
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城乡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差别悬殊”。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很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办学条件严重滞后。第二,农村教师总体素质不高。第三,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也是教育不公的又一表现。 2. “有教无类”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从孔子的教育实践来看,孔子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使每位学生成才。
在当代教育中,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当今的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评价的单一化、教育没有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等。“无类”教育不分聪资愚钝,都应加以教育。而在今天的教育中,一些教师把学习成绩当做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缺乏公平的原则,轻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与学习差的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对学习差的学生的了解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与“无类”教育是不相符合的。教师应该采取多元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
3. “有教无类”利于实现大众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全体国民素质提高靠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发展面向大众的教育。所以要求教育要实现平民化,“有教无类”就是平民教育的最初探索。平民教育是现代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进行“无类”教育,以实现和谐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众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的又一问题。目前,大众教育在实现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第一,弱势群体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突出。“弱势群体就是指在生活物质条件方面、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一般是指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这三类人群。”要想实现“无类”教育,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是首要任务。第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困难。“无类”教育要求做到教育公平,留守儿童是缺少“爱”的人群,“爱”的不公平就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这也导致留守儿童形成极度叛逆的性格,学习成绩跟不上。“据统计,近几年农村学生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已达到5.47%,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农村文盲所占比例也相当高。”所以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以真正的实现“无类”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晏.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白明凤.孔子“有教无类”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 索,2001(1).
[3]施旭东,张苏.孔子“有教无类”主张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昆 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陈贞兰,冯文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和谐教育的启示[J].现 代科学教育,2007(6).
(1.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2.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b7a23c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