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欢迎阅读!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在大学时候 ,某天我去一个学校的图书馆,找了一些自己自选的书籍和读者之类的杂刊,其中有一篇关于刘达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一直坚定了我毕业之后的梦想。 上世界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巧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这位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小说家写道:“也真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生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几个著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适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 ```”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适的环境” ,但又不安地看着找个世界吗?只是,比起上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的压力。但是,万一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上世纪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小还是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世纪的人基本无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情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有一份中上的收入,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多元的生活,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你想要什么,最终就会实现什么,当然这和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许多人会觉着这种想法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即使行动起来,路上也会遇到各种现实的艰难险阻,以至于不得已放弃。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各种反面教材,告诉你若不按部就班,以后的生活回如何凄惨··· ····可是,如果你连对梦想追求的勇气都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也并不是呼吁每一个年轻人必须去大城市生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是需要更大的的勇气去承担,而遵循自己内心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也正是我所缺少的,也是我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者,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到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过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在外面难以生存”这样之类的话。还有一些人正在大
城市里面打拼,每逢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谈资以及被训导的对象,告诫你生活如何应该安守本分,然后再去结婚生子考个公务员之类的铁饭碗才是世界上唯一的标准。 我甚至认为,正是这些人的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决不回来。这也正是我自己一直远在外地不愿回家的其中原因之一。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世俗所说:“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在大城市安个家不就行了吗?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选择去留,她们永远都该仰仗别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选择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世俗的说法是大城市并不属于也不适合女孩子。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令人窒息的一面。 我之前我在宜昌实习工作,每天过着安逸的生活,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可以维持生存的收入,每天反反复复地上下班工作,周末就与朋友逛街吃饭看电影什么的。可是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终有一天我爆发了,决定放弃这一切的安逸,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环境,选择去自己曾经计划过的城市上海,选择了漂泊、租房、挤地铁··· ··· 当时过来上海之前我就做好了一切的心理准备,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刺激而过来的。在上海虽说遇到了种种了苦难,但是相比以前我开心多了。我离开那个小城市的唯一理由就是孤独,同时,我也不愿意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我也许会更孤独。 在一些人看来,这种独孤似乎是矫情,自找的。他们会搬出一万种社会适应法则来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你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更本之间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抹杀了一个人原有独立个性。即使这种独立个性会被某些人不认同。在家里面,一些七大姑八大姨对被相亲者拒绝时候会说如此之类的话:“知道你读过大学,漂亮,招人喜爱。我们家谁没上过学,各方面条件一般,知道配不上你··· ····”我自身一直认为价值观的差异与身份、地位、学历都无关。最重要的是思想和心灵默契,即使都是高学历,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红楼梦》和一个除了读了课本再也没有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抑或是一个《红楼梦》于《西游记》,浪漫主义之于现实主义。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即使是改变,也只能是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这或许就是人往高处走的真谛,并不是世俗说爬向多高的地位,拥有多少的财富,而是人要不断进取,要有远大的理想。 在男权社会里,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有因为没有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更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距离港澳或者繁华城市一两个小时的距离,小城市就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老一辈们永远会关心你为什么毕业了还不谈恋爱,二十五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即使是同龄人,也早已老去,坐下来谈的不是马上结婚的事情,就是以后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这时候,你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了。 有时候,我常常会这样想, 能忍受这些,简直比在大城市生打拼还需要千万倍的勇气。后来,我从大城市回家乡了,我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
这些问题,但你起码有躲开的机率,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你完全可以自己主宰生活。 之前我在上海公司我的一个经理,他的故乡在一个不发达的小城,他说:“我死也不会回去,我不想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安逸而看到我以后年老时候的生活,我要在年轻的时候为年老的幸福生活铺垫出一片美好。” 因为,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国企、公务员、学校、医院之外,你几乎没有其他什么好的选择。他告诉我们如今宣传的虽说是社会主义,实质上却是资本主义。最后他用在老家买别墅的钱在上海(大城市)昆山(郊区,挨近上海,不属于上海)付了一套小房子的首付。这样的话,房子再小,也是自己买的,路再难,也是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你的生活了。 我知道,这就是勇气。它可以回应某些老人的另一种谬论——年轻人选择 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议下持此看法的人们,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价去逃避你们以及你们所期盼的那些东西,是什么让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励竞争更恐怖?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老去,然后妥协生活。到时候现实生活和老一辈人就会来定义我们,房子和车子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四十岁之前没有车没房就是不成熟或者没能力。可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最好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未必是关怀,而是侵犯,不管你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这样的事情,在这个国家和社会固然随处可见,但小城市似乎更明显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越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的人,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承受压力的人。 不够现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嘲笑。但是 ,如果你现在二十多岁,你是希望看到一个乌托邦,还是一个自己年老的样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a9db965a8114431b80dd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