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

2022-04-10 05:32: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学散步》: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欢迎阅读!
栖居,美学,诗意,散步,理解
《美学散步》: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

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学号:2016107112



天生万物,各有其用。

此言不虚,但并非仅针对人而言。世间万物原本有其自身的存在与权力,但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下,自然万物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从而被缩减为满足人类需求的某种功能,早晨温和的阳光变成了可利用的太阳能,流动的川河内置了一个个水电站,高低起伏的丘陵划成挖矿所,大自然被贬,就好像一个人看着海洋,却只记得鱼的价格。

人的能动性消失了,人将生命的本性交托给可利用的技术,自身精神愈发空虚,人本身的价值也被技术消磨,人也不再感到自己是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而是一个贫乏的“物”

于是乎,荷尔德林蜷缩在贫困交加的角落向精神匮乏的人们发出了“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的呐喊。这一响绝唱,在海德格尔的思考中得到回应,海德格尔则以深刻的哲学释,将“诗意地栖居”阐释为一个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问题,力图凭借人自身的觉悟来试图为迷茫无助的现代人提供精神上的解脱。

作为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问题,于我而言,“诗意地栖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二是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

在汉语的语境下解释“诗意”,则是一种给人美感或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意境,“诗意地栖居”则是追求心灵的深层满足,从而获取精神的审美体验。这意味着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人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也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现如今技术提供便利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一时也许看不出其内在的空虚,但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便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正如爱默生所言:“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着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土壤扎根,才有栖居的可能,在大海抛下自己的锚使得诗意可以融入人的精神。

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除开人本身的内在精神,还包括与外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释放了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狭窄的功利主义,“诗意地栖居”就是摆脱这种眼光,要求人用一种谦虚又开阔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

人作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生物,通过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而获得同感。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的存在使得人与人可以相互同行,交换思想;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得以探索宇宙之奥秘,才可以感悟造物之伟大,科学与信仰也由此而生;人栖息在自然中,在利用社会生产技术挖掘自然资源,从而创造了工业文明,在地上演绎着五彩缤纷的人间故事,这



姓名:王燕梅


在某一方证明了人的智慧。

“一个人如果能和自然界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现代人无法从容地“诗意地栖居”终究还是因为人往往把物质资料的消费视为幸福的主要内容,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产品脱离。

一个人若要“诗意地栖居”,必是让自身的精神品质与外在的物质生产内容和谐统一。“诗意地栖居”所赋予个人的终极意义,应是让人在这个“世界黑暗的贫困时代”,从技术化的世界里寻求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赋予“在这大地之上”“存在”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意义,从而达到一种合乎生命韵律的节奏,从被迫、盲目地进入社会向主动地在社会中发声转变,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活”在世上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a331b1e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