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书法异同

2023-02-05 15:34: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古今书法异同》,欢迎阅读!
异同,古今,书法


论古今书法异同

大多人都把自己看不到的闻不到的吃不到的摸不到的,认为是不存在的。以我们有眼睛才知道有颜色;有耳朵才知道有声音;有鼻子才知道有气味;有嘴巴才知道有味道;有肌肤才知道有形态。如果我们少了一种感官,我们就不知道那一种事物;如果我们多了一种感官,那么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种全新的理解。



如果要追寻一件事物的意义,首先要从它的源头来分析。书法一道的传承,全在于汉字作为载体;汉字是做什么的?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是汉字的雏形,作为记录作用的一种工具;所以汉字最初并不具备任何艺术性,而仅仅是一种记事的工具而已。随着社会的演变发展,逐渐增加了艺术性;所以书法的实用性应该是大于艺术性的。如果将书法艺术承加在汉字中,从而使汉字缩小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这样是不能被称为书法的。



我尝试着去理解古人的书法。众所周知,古人写字都是用的毛笔,书法的法,主要是毛笔的法;但是现在的人写字,大多用的是中性笔,少数使用钢笔,基本已经不用毛笔了,这是古人和今人不同的第一点。书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到现在笔法已经失传了,只有部分纸稿书卷碑帖传世,现在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已经缥缈无迹可循,又凭什么去揣摩呢?这是古人与今人不同的第二点。



衣服之所以叫衣服,是因为穿上可以抵御寒冷遮蔽羞处;食物之所以叫食物,是因为吃了可以充饥有饱腹的感觉;字之所以叫字,是因为写字可以记录事物。如果衣服过于注重外在的华丽绚烂,而忽略了最初抵御寒冷遮蔽羞处的功能,这样的衣服还能叫衣服吗?如果事物过于注重它的味道,吃了它却还是感到饥饿不能吃饱,那这样的食物还能叫食物吗?如果字过于注重外在的形态结构,而不能随手用笔写出来记录事物,这样的字还能叫字吗?万物遵循着发展演变的规律,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发展是不正常的。



当今的书法界主流书法,太过注重字的形态,而忽略了它的神韵。然而字的形态究竟怎样才算好的呢?这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的。古时候的书法家,将他的字单独拿出来分析,用大众的审美来评价,甚至结构笔画并不是特别精妙。而将他的作品通篇来评论,那就是好的。用颜楷的形态来评论欧凯的形态,这是不能相比的。既然字的形态没有固定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放弃神韵而去追求不定的形态呢?这些言论,并不是说字的形态不重要,而是说字的形态关键在于巧,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纵观古今书法名家的作品,他的神韵都是精妙的,他的形态都是巧妙的。而他的作品笔画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现在的人学书法临帖时,只要把字的形态写出来就算可以,可笑的是现在的人临帖都是以越像越好,但是写字的过程却不在意。试问,烧火做饭时,小火和大火炒出来的饭菜,虽然都是熟的,但是口感味道却是截然不同,现在的人学书法,笔画大多有回笔涂抹的痕迹,比如起笔欲右先左、欲上先下。这样写出来的字,字形的确很好看。这样的注重字的形




态并没有错,但是却忽略了书法的本质。



古人用毛笔写字和现在我们用中性笔等工具写字有什么区别?对于古人而言毛笔字不过随手写来,但是形神兼备,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用纯粹的提按顿驻等技巧来达到精妙的形态结构表现力;反过来看现在的人写毛笔字,从起笔开始直到收笔多余的东西太多,欲右先左、欲上先下,而且速度极慢,这是画字,而不是写字。如果你是初学者,这样写无可厚非,我们第一次拿笔写字,写的也慢,很不流畅。但是如果你连毛笔字练了很多年,还是这么画字,连最基本的熟能生巧都做不到,那么我觉得这已经脱离了汉字原本的意义了。



古人怎么写字我定然是不知道的,但是观察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慢变快,交通的快,社会经济的快,如果写字不快,如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先不说这些大的事物,书法发展的历程不就是由慢变快的吗?篆----楷,由繁化简,由慢变快。如果古人写字真的和网络上的书法视频教程那样慢,那么他一天能写几个字?这必然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所以,古人写毛笔字和现在人写毛笔字目的是不一样的,古人注重的是实用性,而现在人注重的是艺术展示性。



以《兰亭集序》与《祭侄文稿》为例,《兰亭集序》的创作不过是集会时众人相邀右君提序,右君当时是喝醉的。我读诗书词曲这么多年,从來没听说过哪个人喝醉了能够静下心慢慢的写字的,古时流传的诗词但凡跟酒有关,那必然是快节奏的,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主李煜的: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等等。当然一个人独酌伤感抒情除外。右君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极好的,我想没有谁和好朋友聚会时是苦着脸的。况且从神龙本中的多处修改涂抹的痕迹,以及笔画之间连带呼应的游丝可以看出,这篇作品必然是放浪形骸随笔写出,甚至文章内容应该都是信手拈来,否则写一句想一句,通篇的整体感没有这么强烈。

《祭侄文稿》更不用说了,这是颜真卿丧侄后的作品,前后字体差距极大,视觉冲击极强,作品前半部分还算是行书,写到后半部分,因为情到深处情不自禁,几乎属于草书的行列。如果说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来写一篇祭文,你还要考虑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写的时候还是慢悠悠的一笔一划的写,那么书法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完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古时候是没有书法家这样的职业的,古人的书法作品,不过就是随笔写出,和我们现在写日记一样。有时候写一些重要的东西时,最多也就正式一点,不那么随意,稍微规矩一点罢了,要说一笔一划慢慢写,那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古时候的书法大家能够名扬后世,而现代学书法的大家那么不为人知?古时候的人用笔简单,笔画之形神兼备,哪怕是专门学别人的字,每个人的字最后都不尽相同;现在的人写字,用笔繁杂,笔画之间形态虽然没有问题,神韵却是不足。况且现在的人写字大多千篇一律,写的字都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单独一个人能写出来一种固然没有问题,两个人写一种字体也无伤大雅,但是所有人都去写那一种字体,所有人的字都是一样的,没有落款都不知道是谁的作品,这对于书法的发展来说到底是喜是悲。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从生下来就不一样,名字,经历,教育环境,认知,理解等都不尽相同,那为什么我们学书法学到最后都要写一样的字?有人说刚开始学能有什么自己的风格这不是初学和后学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可以说古时候的人他的字体都是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的。在下不拿那么远的事情论证,就现在而言,你让一个有文化但是不会写毛笔的老人用毛笔写字,绝对不会写的太差,这是为什么?他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在字里面,所以他写的是他自己的理解,这是低年龄的初学者不可比拟的。当然如果你非要说古人写字也和现在人写毛笔这么慢的话,那在下也无话可说,毕竟这只是我的理解。并不否认那些慢慢写字的人什么,我只是觉得对于书法的大发展不适用而已。



篆,隶,草,行,楷,每一种书体都有它独特的生命。

一盏禅茶,我们静心写一个篆字;

霁夜初雪,对云月镌刻一本隶书;

醉里挑灯,以笔为兵,一篇狂草,尽显烈胆豪情;

举杯邀月,随性录一部行云;

攀顶山川,感天地画一笔正楷。

点一支老香,品人间情暖;扫一地枯黄,送秋去春来;

沐一场绵雨,看月升日落;书一笔墨宣,感人事沧桑。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凡人若以一天的视野,而窥探百万年之天地,是否如同井底之蛙。不尝五味,不知酸甜苦辣咸;不经冷暖,不知温凉;不习楷隶,不知己善。书道之大,非限于格纸笔墨之间,更是对人生的理解参悟。书法,从来都不仅仅是写下一个个方块字而已。



古时的书法大家是怎么写字的,已经是不为人知了,我们所能学习的只有纸稿碑帖而已。综上所言,都是本人自己多年研究考证书法的理解。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尊重任何人对书法的任何理解,即便您的理解我不苟同,但我绝不否认,因为这是您的东西,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藐视。所以,



如果您不认同我这篇文章的思想,请您权当看了个笑话,一笑带过便好。果在下这篇文章能够有幸得到您的认同,请您在书法一途能够深入的理解研究



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a2016c892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3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