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十九首》,欢迎阅读!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一定要好好看看,因为尚老师《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专门讲到了,虽然10年已经出名词了但是结合个人经验李美超认为还有可能重复出题,像10年现当代就重复了09年的某些题。)
(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袁行霈版本)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于《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对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这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1)从游子方面来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不过,与以往史传文学中主人公在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不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之士,更引人同情与怜悯,且他们思乡的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与怀内密不可分,这也与《诗经》中以父母、子女作为思念对象有异。
这些士子之所以离家,为的就是能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在诗中将这种理想用坦率的语言加以表现,体现出强烈的积极用世精神,如《今日良宴会》写到:“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然而,游宦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人只能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想要在现实中过得更快活、更自在。于是,他们“涤荡放情志”,去追求燕赵佳人,不相信成仙术,“不如饮美洒,被服纨与素”,达观的话语中仍可看见其深层的悲哀。 (2)《古诗十九首》中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对于游子的盼归而不归,思妇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的书信,她会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只有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也有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忍受不了寂寞,发出“空床独难守”的感叹。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则是表现思妇独处时的精神苦闷,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与游子相比,这些思妇更显孤独。
2、人生哲理的揭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又不乏思辩色彩。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诗中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主要采用两种手法:一是物长人促,人物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所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就是以金石的坚固来反衬人的寿命短暂;二是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冉冉生孤竹》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这是痛苦的人生体验,这两位女主人公都因为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这些女子不是因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其芳华早逝,就更令人悲哀。而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中,也不时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生命周期缩短,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的忧与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揭示了这种关系,并提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消极解脱方式。他们是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重视,而且是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
(4)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这是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
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括,诗人从来去相继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出时间之流给人带来的角色转换。《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诗篇对此都作了形象的表现。不仅生者与生者相亲,与死者相疏,生者之间也有来去亲疏之异,此为人情世态之常理。
3、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生活感受。 (1)敏锐的节序感。《古诗十九首》的不少作品中都对季节有所明示或暗示,这些标示节序的物象既是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以伤感的情调回应季节的变化,萧瑟的秋风固然引起游子的苍凉,就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他们心中产生的也是“所遇无故物”的失落和孤独。 (2)微妙的空间感。《古诗十九首》所展开的空间方位是多维的,诗人把自己置于不同的方位,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受。“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这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天涯咫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近距离的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所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就是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暗示宦游的前景渺茫。
(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强烈。《西北有高楼》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诗句,实则是知音难遇的慨叹;而《明月皎夜光》则是有感于朋友间的友谊不牢固,所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袁行霈版本)
(1)起兴发端的巧妙运用。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又不径而直言,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很多诗篇都能用典型事件或具体物象巧妙地起兴发端。如《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选择的都是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而以物象发端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由此引出种种思绪。有的以事件起兴的诗篇,还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如《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写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剪。
(2)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构,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凛凛岁云暮》展示的即是一个有关游子思妇的典型意境:思妇在岁暮给游子寄去衣被,自己也思绪如潮,在梦中见到思慕已久的“良人”,并且携手同归,然未及同床共枕,游子便倏然离去,只留思妇醒后回忆,一洒相思泪。《西北有高楼》的抒怀主人公先是听见高楼飘来的乐曲,接着品味其中的慷慨和悲哀,最后幻想“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构成恍惚空灵的境界。《迢迢牵牛星》通篇描写牵牛织女隔河相望而无法相聚的痛苦,把两个本来无情的星宿写得如同人间被拆散的夫妻,诗中无一句言及自身痛苦,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
(3)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古诗十九首》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既是浓缩、积淀已久的,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还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至于《青青河边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叠字的巧妙运用,《客从远方来》中双关语的自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沈德潜评价说:“置书怀袖,亲之也;三岁不灭,永之也。作意措词,微而婉矣。”只有对人爱敬到了极点,才有可能对他所赠的东西珍重系心到如此的地步。(本点摘自北师大98版文学史)
(三)道家思想对于汉代文人诗的影响(尚学峰老师著作《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
古今研究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人大都注意到这些作品真率自然的特点,元代的陈绎近代的王国维都曾提到过。汉代文人五言诗大胆地抒发诗人的真感情、真愿望,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儒家的名教规范和伦理观念,这一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在艺术方法方面,道家崇尚自然朴素的风格,反对雕饰与造作,汉代道家更是极力提倡表现真情。
和新声俗曲相比,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由愉悦感官到感叹人生。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有意识地减少了娱乐成分而强化了感慨人生的内容。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游子思妇的怨伤,是落魄文人的哀感,是人生苦短的悲歌。尽管其中有相当多的作品仍和文人的娱乐生活有关,甚至有的作品就是在宴饮歌舞的场面上演唱的,但作者却很少正面铺写这种享乐生活的场面,而是以此为背景,引发出对人生的咏叹。例如《今日良宴会》一诗,开头便唱出“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但诗人却并未对宴会上的这种欢乐景象作进一步的描写和渲染,而是引发出“令德”所唱之“高言”。又如《生年不满百》一诗,这首诗显然脱胎于汉乐府《西门行》,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情调极其相似,但是《生年不满百》却略去了《西门行》中描写行动和渲染享乐方式的内容,从而使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更为强烈,更为集中。至于那些以离别相思、世态人情等为题材的作品,就更为直接地抒写怨怀、咏叹人生。汉末文人五言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们凝聚着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深切体验,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人生出路的执着的思考,特别是充溢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忧郁和感伤。在发挥着娱乐功能的同时,汉末的文人五言诗注重揭示生活的缺憾与痛苦,注重抒发对人生的困惑与焦虑,成为不折不扣的生命的咏叹调。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缘事倒缘情的变化。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但是,在汉末的文人五言诗中,这一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去被缘情所替代。尽管这些作品所抒之情也是由具体的生活事件所触发,但诗的重心却由叙述生活事件,再现生活场景,转向抒写人生感受。这种感受也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带有超越时空和具体人物事物的普遍性的特点。与此相适应,诗中也极少出现乐府诗中那种细致的铺陈,而采用更为概括更为集中的感叹和议论。例如“今日良宴会”和“生年不满百”,都是略去对宴饮享乐生活的具体描写而直接抒发人生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a1964cfd5bbfd0a795673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