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的神韵

2022-08-14 15:1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对联的神韵》,欢迎阅读!
神韵,中华,对联
中华对联的神韵

对联也称楹联”“春联等。2021年,楹联作为一种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时写春联、贴春联则是神州大地流传久远的年俗,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距今已有千年之遥。

对联是两句,常从两个侧面说一件事儿,这种两点论手法使对联写人惟妙惟肖。例如,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评价杜甫,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指残暴的官吏)赞美蒲松龄,皆两面出击,成就神来之笔。这种同时观察事物两面的思辨,在中国,有着悠远深刻的思想渊源。如《孟子》开篇便有仁义的对立性思考,《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弗与的商讨。

汉语的特点是语素单音化一字、一音节、一语素故能孕育出对联这一独特的字与字一一对应的表达神器

严谨的对联讲究字的声调。虽然在遥远的《诗经》时代已经意识到字调的不同,但归纳出四声,则是南北朝时的事了。四声引导出的平仄把数不尽的汉字二元化,分为”“两类,借以在中形成有规律的音高起伏,制造出一种优雅的音乐美。南朝齐武帝时讲求声律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年号),是唐诗的先驱,为繁花似锦的唐诗盛世,开辟出浩荡前行的大道。

唐诗名句不少是对联,有的形象生动,逼真如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出千载赞赏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犹如沙漠写真,故而被《红楼梦》里的香菱慨叹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或许可以说,唐诗借力对联步入鼎盛,无形中也推动了对联的广泛传播。

爆竹中的二踢脚砰砰连响两下。对联是汉语中的二踢脚


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的两个语段上下衔接、连续出现,陡然增强了语言气势。两响的对联犹如武术中的双刀,相互策应,变幻出万花筒般的意味和情趣。

从修辞手法说,对联天生身兼数职,如对偶+对照”“对偶+”“对偶+夸张等,耐人品味。

对偶传统上要求两联平仄对应。古来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而今普通话已无入声,从东北到西南辽阔的官话区多为四个调类,没有入声。因此人们常难于分辨入声字。许多人便简洁地将一、二声视为平,三、四声视为仄。这种划分虽不严格合于历史上的平仄,但也构成了语音调值上”“”“的规律性对应和变化,在语音美上有积极意义。

对偶不仅在逻辑上含有并列、因果、条件、假设等各种关系,而且能在一个完整的语言单元里,让语意瞬间凸显,并平添文采。 对联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只能说一副对联不能说一幅对联成双成对的对联,似乎隐含着先人对称成双才稳定恒久的意念。这种意念也显现在古建筑上:北京有东直门也有西直门”;左安,又有右安门”;崇文门,还有宣武门。北海琼岛北面临水的汉白玉栏杆上,东侧的龙头向西,西侧的龙头向东……

贴对联时,一般上联贴在右面,下联贴在左面。这跟古人从右向左竖行写字的习惯是一致的,现在竖排文稿,走向也是从右向左。在平仄上,按传统习惯,上联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属平。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走于胡同间,常瞅见两扇门上镌刻着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瞧见商家门前挂着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木制对联。如今,对联依然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电视荧屏有礼赞新中国 讴歌新时代街头上有培育社会公德 遵守公共秩序报刊文题有锁滚滚黄沙 筑绿色长城”……

新时代的对联,在构造形式上,呈现出某些嬗变。例如: 1)对应的词,词性可以不同。如共度中秋 同庆团圆中,相对应的中秋团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


2不拘泥于平仄相对。小草编 大舞台中,上下联都是仄平

3)上下联可有相同的字。如传承家风 涵养新风中,上下联皆有,且处于对应关系。

4)深层结构可以不同。如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使命担当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 使命担当都是动宾结构。深一层的政治+站位是偏正结构,而使命+担当则为聯合结构。

也就是说,新时代的对联,往往只需字数相等、第一层结构相同,即可成联。

有趣的是,爱求新求异的人别出心裁地把对联用于标题,创出新潮的提示语+冒号+对联样式。《新征程:明确新目标 谱写新篇章》《珲春:口岸通 边贸兴》《垃圾分类:牵着民生 连着文明》……来新颖、醒目。

汉语中的对联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强劲的表现力,受到青睐,活跃于各种文本。

春联远望是两条红纸。每逢新春佳节,这红双龙便飞落千家万户,让无数城镇、乡村顿时容光焕发,亮丽起来,节日气氛被烘托得炽热而浓烈;而随着中华儿女走出国门日益增多,红对联便在中国年天女散花般飘落在世界各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de86fb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