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模式创新》,欢迎阅读!
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模式创新
作者:张晖,谢铭威,欧阳艳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2期
张晖,谢铭威,欧阳艳霞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仅限于在学校行政区域内设立相关机构和课程,工作远离学生社区,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本文提出要创新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工作模式,高校辅导员或者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进驻学生社区,协助学生健全学生社区功能,推动学生社区发展。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学生社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2-0026-02
一、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的传统运用模式
许雅莉(2009)认为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是以小组工作为介入点,以社区为介入的辅助平台,以个案工作为深入的手段,以需要为本的介入取向。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传统运作模式主要是在学校和学院成立相关工作室或者服务中心,开设相关的公选课,以小组工作为介入点,以个案工作为深入,以需要为本的介入取向为学生提供综合性服务。如2003年11月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系成立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自2003年3月启动的“心灵之约”工作室;南开大学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的“服务学习”课程。传统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的工作室或者服务中心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地点有一定的距离,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传统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惠及全校学生。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运用模式创新———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
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爱德森提出了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对中国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促使青少年有效发挥社会功能的传统临床模式,改变不良功能的学校规范及情境的学校变迁模式,发展社区对学校及教育方案的了解和支持的社区学校模式,增强青少年和学校互动的社会互动模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学校变迁模式和社区学校模式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学校赋权,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打造成学生社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地点从专门的机构和中心逐渐走向学生社区。第二、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的参与人员是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协调和整合资源,学校,社区,学生共同参与。第三、在这个社区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或者接受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辅导员通过动员和组织集体行动,确定学生社区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共同需求,通过挖掘社区资源,争取其他外力的协助,来提高学生社区的福利水平,增强学生社区凝聚力,预防和解决学生社区问题的产生,促使辅导员和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优化学生社区环境,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制度。现阶段部分学校把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作为试点工作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制度,学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权利与责任还没有明确,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难以开展。健全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制度,通过健全的激励奖惩制度能够激励辅导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工作的开展,激发学生潜能,做学生社区的主人,促进社区的发展。完善专业人才引入制度。
社会工作进社区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导入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把现有高校辅导员培养成具备学生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工作人员,是与现阶段实际相结合的缓冲方法。高校辅导员几乎是大学生的“万金油”和“全职保姆”,但随着高校管理
“国际化走向”,部门分化和职能分化将越来越明显,因而必然会形成专门的服务部门或机构。在“分化”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势必发生变化,届时,高校辅导员可能会转变为一名身份特殊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此时,高校辅导员社会功能将迎来“全员化参与”新时代。
2.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中个案、小组以及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引申出四种具体工作模式:协调性工作模式、发展性工作模式、治疗性工作模式、适应性工作模式。
协调性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以协调性工作模式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其最大优势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一是调查了解学校在教育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广泛搜集学生、教师的意见,向学校有关部门建议,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帮助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持续自我提升;二是从学生和谐发展考虑,整合学校有关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整合学校的各种管理资源,协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四是建立学生个体、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推动四者之间的深入互动,调解其间的误解与摩擦等,从而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和谐健康发展。
发展性工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达到理想的境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这一高层次目标的实现,而且其发展性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上,该模式可按“测量评估—制定方案—针对训练—效果评估”的路径,采用小组或团体辅导的工作方式,协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确立个人的发展目标,规划个人的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同时,也可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素质强化训练,如自我激励能力训练、意志能力训练、情绪管理能力训练、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沟通协作能力训练等。
此外还有治疗性模式和适应性工作模式。治疗性工作模式也称为“补救性工作模式”。利用这种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配合下,以治疗和矫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差为重点开展工作。在实践层面上,可以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为学生个体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常用的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与社区工作方法:①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促使工作对象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个人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②小组工作方法强调通过小组活动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和小组的发展目标;③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大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促进个人成长环境的改善,帮助人们在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易钢,李传玲.河南社会科学,2008(7):195-196
[2]曾雅丽.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高教探索,2009(5):122-125
[3]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改革与战略,2007(9):155-15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2011CY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5a818c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