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认知偏差》,欢迎阅读!
社会认知偏差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通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而今天我主要要讲述的是认知偏差的几个种类并以身边例子举例说明。
首先,什么是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的种类有哪些呢? 首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大一报到时,接我的是我的一个现在关系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学姐。当时我是两个大行李箱,她带我去宿舍时,我们一路聊天,聊得很开,我很喜欢她的那种爽朗不做作的性格。我住在六楼,她80斤重的瘦小女生非要帮我把行李搬到六楼,我觉着很温暖很感动。那次是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非常好,所以在后来报学生会我报了她在的部门,我们是上下级,老乡,我们还是“哥们儿”“闺蜜”,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对她的感觉一直很好很好。还有一个也是新生报到时,我们宿舍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我进宿舍时表现的很成熟,很舒服,所以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系不错,虽然我们后来很糟糕,但如果没有那很好的第一印象,我想我们压根儿不会有那么一阵子很好。相反,我的另一个室友,刚来报到时,晚上才到,一句话不说,让我感觉很古怪还有就是不容易相处,后来真正相处下来,我们关系非常非常非常好,好到我可以和他分享我每一个秘密。从身边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首因效应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一个人不熟时,我们很多人更倾向于对那些长相好看,举止合乎自己喜欢的人产生好映象。这也就是一直倡导面试时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做试卷答题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所谓近因效应(英文名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
很常见。
还是举例说明十一时,我一个高中同学来徐州玩,作为接待,其实我很心不甘情不愿。因为我对他最近的一次映象就是,高中时他老骗我钱还不还,借我手机作弊,结果老师查到,首先说是我的。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对他的认知非常差,所以他过来玩儿时,我只能交差似的应付带他玩儿,一点激情也没有。还是宿舍问题,假如让我想我宿舍俩人,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昨晚一个人又不洗脚了即使洗脚了也是用我们打的水,另一个在熄灯前我们还有说有笑后再睡觉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人最近做的一件事给我们产生的印象。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社会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
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心理学术语,晕轮效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在宿舍里,我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和一个人几乎不说话。所以当关系好的人回来,我会觉着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打闹,一起玩笑,同吃一碗泡面。我觉着他人好,直爽,心地善良,淳朴等。但另一个,只要才听到他在楼梯上放歌的声音我就会开始觉着烦,他说话我会觉着这人好假,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尤其是打官腔时,我就会感觉更不舒服,最不喜欢拿架子打官腔的人。我知道我对我的两个室友产生了两个极端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我们经常在认知中产生偏差,虽然我们有时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发生在对个人的认知中,也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还是拿宿舍举例。两个室友,一个沛县人,一个淮安人。想到沛县人,我立马想到的就是一下几个,一是刘邦个无赖,二是残忍的杀狗,三是北方人的粗犷,四是我最喜欢的豪爽劲儿。想到淮安,想到的是以下,一是周总理,二是淮扬美食。提到美国人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开放,而提到中东,保守。刻板效应不仅是对个人的认知偏差,而是对一群人,一类人的认知偏差,固有
编辑版word
认知。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他的行为既可能影响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影响,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规律。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目的是根据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己的行为趋向。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请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并谈谈如何克服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下面就一一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这些认知偏差的情况:
第一,首因效应。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江苏卫视有个十分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很多人面对上台表现都会感到紧张,一紧张就会混乱,表现得不自然,也许私下里的男嘉宾幽默风趣、大方热情、分度翩翩呢。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初初来到一个班里上课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也许恰好就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你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可是当你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他是个斤斤计较、自私小气、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认知偏差。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晕轮效应。是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这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认知判断,容易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再举一个例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产生这种晕轮效应。老师很容易会以为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所有品质都好的,而学习不认真作业欠交爱闹事的学生就是一无是处的,这种认知会导致看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不足,也看不到调皮学生的优点,容易使教学产生错误。
第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两者起作用的机制不相同而已。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一个下属做了一件错事,需要上司给其签定,这下即使这位下属以前做过一百件好事,也会无济于事,这位上司也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重用他了。因此可见,近因效应影响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妨碍着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
第四,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的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们都会认为东北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上海人机灵聪明却有浓厚的排外思想,虽说这些认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若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人具体对待的话,也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果恰好在我们班上就有一位上海人,由于我们认为他一定很排外很自傲,思想就会反映在行为上,也许我们会不敢和他接近,故意疏远他,但这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偏见,如果因为这样就缺少了一位朋友岂不太可惜了。除了对不同地方的人有一个固定认识,人们也会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也有固定认识。如人们会觉得老年人顽固保守不合群,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歧视老年人,其实老年人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也希望融入这个社会,有的时候只是年轻人缺乏向老年人解释新事物的耐心。
前面提到了四种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认知偏差的情况,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就是为了克服它以便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解决各种人际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那么到底要如何克服由于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呢?
针对以上四个认知偏差情况,做出以下四个克服的方法。首先,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以貌取人,对人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其次,看人不要只看片面,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人,注意食物个体差异,人事物常常千变万化,不要被一叶障目。再次,不要用停滞的眼光看人,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他人,全面观察他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理智地待人处事。最后,对人不要带有成见,观点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学会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紧追时代潮流。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态,言行举止,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经常留意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行为做出调整,与人交往时,不要被第一印象迷惑,懂得换位思考,宽容地对待他人,理解和体谅他人。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
您的支持)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58daf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