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春望》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2022-11-14 16:18: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泊秦淮》《春望》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欢迎阅读!
秦淮,春望,古诗词,鉴赏,中考
《泊秦淮》《春望》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第一句写到了哪些景物?所描绘的情境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写到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中景物,渲染出迷蒙清冷的氛围。

2.“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其实是在批评(纵情声色、不知国之将亡/不理朝政的统治者)“犹”字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3.下面对杜牧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B.杜甫创造了盛唐诗歌的巅峰,杜牧增添了晚唐诗的瑰丽。为肯定杜牧在诗坛的地位,后人称其为“小杜”以此区别于杜甫。

C.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D.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阿房宫赋》等。

D(《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

4.请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

5.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讽今。陈述南朝陈后主因追求享乐导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能从中汲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国都破败)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悲哀)的氛围。颔联移情于花鸟,衬托自己(感伤怅恨)的感情。

2.颈联中“抵万金”极写家书的(难得/珍贵),表现了作者(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尾联描写了诗人(衰老憔悴)的情状,表现他(极度忧愁)的感情。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城春草木深(长安城) ⑵家书抵万金(值、相当于)

4.从诗的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这首诗所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二是这首诗写了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景物。(这首诗的题目即诗眼,通过对题目所包含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5.你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 示例一: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因诗人感时恨别,见之反而落泪惊心。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悲伤心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

6.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头发稀疏苍白,内心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既有对诗人形象的分析,又有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7.诗中作者借花鸟抒发悲痛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根据内容,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春城颓败景象),后四句写(思念亲人境况)

9.仔细赏读前四句诗,说说诗人的视野与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的视野由山河到城,再由城到花草;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

10.末尾两句诗画面感很强,请你描述一下在阅读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回答此题,不仅要明确这两句诗的内容,还要结合全诗,揣摩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诗人想念远方失去消息的亲人,担忧国家此时的颓败气象,不觉唉声叹气。他用手理一理凌乱的白发,稀疏的头发已经挂不住一支小小的簪子了。(抓住“搔”字,明白诗人因前几句诗描写的状况而忧愁,想通过“搔”头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浑欲”是简直就要的意思,“不胜”是挂不住的意思。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一]这里的“花”和“鸟”既“溅泪”又“惊心”诗人用互文修辞使诗句整齐和谐,文意交错渗透。

[示例二]“花”“鸟”有人的“溅泪”和“惊心”的情感体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叹时事,表现人世间离别的痛苦。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现?诗人借此表达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百姓妻离子散,书信

不通。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动乱和忧思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剑外:剑门关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4.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B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但国破城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15.【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裹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及迫切希望回到故(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16.【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32ea4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