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卖炭翁》知识点梳理》,欢迎阅读!
《卖炭翁》知识梳理
一、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二、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字词
伐薪(xīn) 两鬓(bìn) 辗(niǎn) 冰辙(zhé)
敕(chì) 叱(chì) 驱将(jiāng) 系(jì)
四、解题
《卖炭翁》“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题目点明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五、赏析
中心: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宫市的揭露和抨击,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反映了怎样的封建社会情况(社会现状):【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为下文埋下伏笔。反映卖炭翁的艰辛。
(补充:这“南山”是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描的手法,肖像(外貌)描写,准确地表现了
卖炭翁的职业(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和年龄特征(“两鬓苍苍”),写出卖炭老翁劳动的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设问,一问一答,文势跌宕,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表明卖炭翁别无衣食来源,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本应因衣服单薄盼天暖,却为了炭能高价而“愿天寒”深刻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同时,为“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蓄势,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尺”之厚,可见天寒。“辗”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恶劣,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泥中歇”更是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状态。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的情景展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老翁运炭的艰苦。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轻快洒脱之态,“两骑”指宫内太监及其爪牙,用在这里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目中无人的嘴脸。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诗人连用了五个动词,“把”“称”“回”“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仗势欺人、蛮横掠夺。对比之下,更加突出卖炭老人的无奈、无助、悲苦形象。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无可奈何、无法反抗的悲愤与辛酸。 “半匹纱,一丈绫,”:这些东西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宫市的霸道不公 。
“系向牛头充炭直”:“系”和“充”两个字表现出卖炭翁拒绝收受“纱”和“绫”,蛮不讲理、巧取豪夺的宫使。
六、艺术特色
1、本诗在艺术上较多地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特点: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语言通俗而生动,叙事简洁而完整。通篇没发一句议论,没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没说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来显示作者的倾向性,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间,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
2、《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3、“卖炭翁”和“黄衣使者”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卖炭翁”贫苦、悲惨,这是当时千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黄衣使者”趾高气扬,蛮横无理,这是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代表。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认识到晚唐社会的腐朽与不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2904d8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