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书愤》教学设计

2023-01-06 05:05: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书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高中
《书愤》(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语: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多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背景和题解: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四、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五、分析诗歌:学生结合具体诗歌讨论:⑴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⑵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①“世事艰”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 “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图收复失地。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

1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

这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②一个“空”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联作者也是用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主题理解与总结 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 1 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2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七、艺术手法:①用典 ②对比: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八、扩展阅读: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857b1f9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