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书法名作分析》,欢迎阅读!
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赏析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将军会稽内使,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多见前代名家法书,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主要得力于了张芝,钟繇。一变汉魏的朴质书风,独创妍美流畅的今体。其行书为古今之冠,草书浓纤得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其书迹为历代所宝,为后世尊为“书圣”。其草书有唐人摹本传世。宋《淳化阁法帖》收入其150余帖,其中绝大部分是草书。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此帖集王羲之尺牍二十六通,装裱成一卷,长一丈二尺,计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已失传,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包括的二十六封书信分别是:《郗司马帖》、《逸民贴》、《龙保帖》、《积雪凝寒帖》、《服食帖》、《至吴帖》、《瞻近帖》、《天鼠帖》、《朱处仁帖》、《七十帖》、《邛竹帖》、《蜀都帖》、《盐井帖》、《远宦帖》、《旦夕帖》、《胡母帖》、《儿女帖》、《谯周帖》、《讲堂帖》、《诸从帖》、《成都帖》、《旃罽帖》、《药草帖》、《来禽帖》、《清晏帖》、《虞安吉帖》。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周抚,郄愔、桓温及同族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前人对《十七帖》评价甚高。宋黄伯思曰:“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曰:“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此帖笔意精到,点画方圆并用,结字平中寓奇。泯没了章草中的波磔,虽字字独立,上下行势已有连属之意,朴厚灵和之气溢于纸墨之外,是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
《十七帖》楷法入草,格高韵逸。一般说来,楷法难得其韵,草书难得其正。此卷处处显现出楷法,无一笔草率。《十七帖》精妙处在于庄重,用笔左规右矩,极有法度,结体高华庄重,严整亦有意境。无一字有轻佻之态,无一笔有浮夸之气,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偶而牵丝带笔,似断还续,体势飞动。在点画上,《十七帖》用笔大都藏头护尾,很少锋芒毕露,骨肉停匀。“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在章法上,《十七帖》以
疏朗简净为特色,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紧紧扣住,前笔有绪,后笔有起,有绪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是为了承接上字,形明断而神暗合,使转为形质,点画见性情,行气贯串,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耐人寻味。再加上全帖字体自然成形,或大或小,笔画随笔书就,有粗有细,气韵生动。形式上带笔很少,但气势一贯,以断连其气脉。自然之美,浑然天成,正是王羲之书法中最重要的特点。他古雅遒劲的风格在此帖中得以充分表现,后人可以通过此帖品味原汁原味的“晋韵”。
《十七帖》通篇疏放妍秒,气象超然,充溢着超妙入神的风韵,“不与法缚,不求法脱”。阳刚、阴柔之美具备。以方笔方折为主调,左冲右突,有切金断玉之力。其圆转处不以任何姿媚之态以取妍,使章草的结体和用笔产生了一个突破与飞越。字字独立,不作夸张之形,不取荒诞之态,极尽含蓄蕴籍之意。其练达、诚挚之美,笔法丰富,形态多样,堪称集大成。千百年来,《十七帖》被奉为草书圭臬。书法神品。其特点是:
一、潇洒纵逸。王羲之是一位品性旷达洒脱的书家,此帖将他那恣肆放浪的情性倾泄于笔端,用笔纵横捭阖,毫不拘泥。点画虽短促但姿态百生,不求垂直均称、疏密划一,字态或平稳端庄,或俯仰倾侧,或峭拔险峻,或雍容和雅,变化倏忽,如天造神运,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二、清丽恬和。字里行间蕴寓着一种清灵、天然的意趣,具有山林气、书卷气和清华气。纵观此帖,笔姿翩翩,虽流动而不油滑,虽纵逸却不放荡,殊霏玉映,簇簇生辉,丝毫不染寒伧之相和剑拔弩张之气。宛如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莲花,照耀碧波,临风欲笑,自然、生动、美妙。
这种清丽恬和的情性,实质是时代思潮的一种映现。在晋代人们喜读老、庄,崇尚玄学,“或放浪形骸之外,或悟言一室之内”,进而推求宇宙本体,神游于虚幻的境界,于是在书法艺术上就力求从抽象的点画中去探究玄理的超妙,所谓发自心画、浑然天成就成为这一时期书风的基调。《十七帖》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书体与审美习惯的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d6e0ece009581b6bd9eb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