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共鸣现象》,欢迎阅读!
《平凡的世界》为何能够经久不衰
——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共鸣现象
孙玉琮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所写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背景,细致描写了农村普通百姓的生活。《平凡的世界》在当时出版后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人分别表示“这就是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之后该书又获得了矛盾文学家,被多地列入高考“经典阅读篇目”。本文通过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共鸣现象,来解读这部小说的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路遥;共鸣;长篇小说;改革开放;
《平凡的世界》一书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第一版于1986年12月在文联出版社出版。1991年3月份《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作者路遥英年早逝。2015年2月26日,毛卫宁执导、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上映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平凡的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一次又一次地凭借着独特的魅力被读者叹赏。根据邵燕君的三份调查报告:第一份是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的1978—1998 大众读书生活变动调查,第二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调查”,第三份是“北京大学学生读书调查”,都显示了《平凡的世界》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仍有一席之地。这正是“共鸣”的力量。
一、共鸣及小说中的共鸣现象 根据第六版现代汉语大词典注释:
共鸣 gòngmíng (1) 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
(2) 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在赏析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共鸣,应为其解释(2),即“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本文讨论的“共鸣”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由于作者认知与情感与自身有所重合,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慨。
共鸣现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广泛存在,它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桥梁。作者会通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特定的事物进行描写,让读者有一种“这个我知道”“没错就是这样”的认同感。在这种心灵的高度默契下,小说往往能够给读者特殊的文字体验。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共鸣现象,才让读者不感到“作者一个人在唱大戏”似的枯燥,提升小说的文学价值。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共鸣现象 (一)时代背景共鸣
该书是以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为背景,当时已经有不少的人们从“文革”中的错误思想中觉醒,开始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制度改革。但是
仍有一些官员坚持要走代表“坚定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生产制度,两种思想发生了尖锐的碰撞,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上。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文革”已经结束10年了,通过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了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只有开放才能发展经济。这时候,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发表了,人们想起了过去如同孙玉厚一家的艰苦岁月,想起了自己或曾经像孙少安一样奋斗、或曾经像田福堂一样犯过错误。总之,这一切都过去了,人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而这本书正是给了人们寄存怀念的载体。
(二)人物经历共鸣
本文以孙少安、乔伯年为例,进行人物分析,体会因人物经历产生的共鸣。 1、孙少安——勤奋勇敢、精明果断的新农民
孙少安,是农民孙玉厚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辍学在家,开始为全家人的生计而拼搏。18岁的时候当选生产队长,社会地位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农民中的小传奇。年纪不大的他每天都辛勤工作,兄妹二人最终完成了学业,父母也能勉强度日。孙少安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他却敢创新、想创新,与田福堂这样坚持守旧、不敢担当责任的小领导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革”结束后,孙少安第一个提出了包产到户的生产构想,并且开始在自己的生产队内实施。但很快,他的行为被定为为资本主义复辟行为,要严格禁止。于是他就被村领导叫走改造思想了。不久之后,新书记乔伯年上任了。乔的政策是鼓励责任制生产,因此他又一次启动了上次的计划,果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连其他村的人都开始纷纷效仿。
对于这一件事,笔者有很深的感触。父亲常给笔者讲他小时候的事情:当年闹饥荒,很多人都吃不上饭。有一户人家向村里提出建议,想要进行土地责任制改革。村委会当时就带走了他们进行了批斗,并将这件事情定性为“反社会主义”。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尝试了。孙少安还算幸运,他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计划。看到这里,这让不少像笔者祖父这样、当时被无辜打压的读者们,感到了一种“正义感”,感到了自己想法被认同的激动。就这样产生了共鸣。
2、乔伯年——深入基层、讲求实事的好领导
乔伯年,是新被任命的省委书记。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秘书撤走自家院中的盆栽——他要种上庄稼。这着实让秘书吃了一惊,不禁惊讶乔书记“什么来头”。紧接着乔伯年的第一次“会议”,更是让省里的各位领导吃了一惊。乔书记带着各位省领导身着便衣,体验了一会老百姓出行依靠的公交车。结果显而易见:等车耗时长、服务态度恶劣、人民哀怨多……一趟短短的旅途,乔伯年给省里各个部门的最高领导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效率,远远大于原来形式上的开会。
书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都不禁感叹,这真的是抒发了自己多年的心声!交通不便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却又始终不能得到解决。原先人们总是“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现在看来政府那些无用的会议确实是有点多了,而小说中所描述的乔伯年采取新式会议的方法,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积极采取措施,正是百姓所期待的。了解读者的需求,在小说中贴切读者生活实际,就这样产生了共鸣。
三、结语
《平凡的世界》巧妙结合了读者的审美情趣与时代背景,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引起了心灵的共鸣,产生了精神的交融。路遥面对人生所体现出的勇气与坚毅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所塑造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就像是身边的每一个鲜活的人,生动具体又形象。《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热情阅读中被称赞,离不开全书中的共鸣现象。也正是因为人们能够从中产生共鸣,获得阅读兴趣,这部小说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雷忠哲.<《平凡的世界》何以引起观众共鸣>.[J].2015.3.28.
[3]张辉.《论共鸣及在小说价值实现中的地位》.[N].名作欣赏.一九九二年第六期 [4]吴明为.《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兄弟的生存意识与爱情观[J].文学教育(上),2008(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bf054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