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六要论”对中国山水画的意义

2022-07-19 22:32: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析“六要论”对中国山水画的意义》,欢迎阅读!
要论,山水画,中国,解析,意义
解析“六要论”对中国山水画的意义

作者:闰勇

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



◇ 闫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山西沁水)人。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业儒,通经史,著有《笔法记》。是身体力行深入自然造化对景写生的早期大家。如其《笔法记》中云:“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①《笔法记》的意义之一在于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美学命题。在此命题下主张山水写生、创作要得山之“真”与得山之“境”才能赋造化以精神。

“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②意境正是中国画物我相融、天人合一艺术精神的凸显,超物质以外的意境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它(中国艺术传统)所关注的要点既不是物象的不朽,也不是似乎可信的叙事,而是某种称为‘诗意’或许才最为近真的东西。中国艺术家今天仍作为山峰、树木或花朵的‘制作者’。他能把它们想象出来,因为他知道了关于它们的存在的秘密。但是他这样做是要记录并唤起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关于宇宙本质的观念之中。”③意境有浑厚沉酣之境,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意境有淡泊古雅之境,如吴湖帆的《云表奇峰》;意境有清雄奇崛之境,如石鲁的《华岳之雄》;意境有郁茂华滋之境,如黄宾虹的《山水册页》。山水写生、创作中如何营造意境,《笔法记》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④“气”通常被看作是万物生命的本源。万物得气而生,万物得气而动。山水写生中首先要体味到万物之气,能体会到万物的内在精神,画面气息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意境的深浅。中国画主张万物皆有生气,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画论中常有这样的论述:“山被想象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肉,水则被看成是他的血。”⑤“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在画家面前自然的生命被设想为与人有关的观念,在山水画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中得以重新表达。

山水写生要以气造境首先做到“气质俱盛”。不仅表现自然景物的形(质),还要表现神(气)。这样营造出来的意境才能深远。要做到这一点画家就要从各种高度、不同距离、不同时间来发现山的不同形态、气象。全方位多角度更加深刻地把握山水的性格和精神。“……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行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对自然能做到饱游饫看,造化之精神自然了熟于胸。创作时才能做到意在笔先,以情运笔,自然“取象不惑”。这样,面对物象作者才能真正触摸到自然无言而博大的脉搏,进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超越表


象直获其本质生命之“气”,那么意境的营造也自然深远、脱俗。如:张仃的《太行山写生稿》,李可染的《拙政园写生稿》等。

“隐迹立形”是指取得让观者只能看到物象之神而忽略笔墨痕迹的效果。正如邹一桂所言:“花如欲语,禽如欲飞,石必崚嶒,树必挺拔;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⑥“备仪不俗”则从另一角度说如只重物象而无笔墨则易流于匠气与俗气,所以要有所蕴藉才能免俗。荆浩“韵”的主张也正道出了山水写生、创作中不仅要把握对象之本质生命——“气”,而且还要做到气象不俗——“韵”,这样意境自远。如刘海粟的《黄山写生册》便深得黄山之韵。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指构图的剪裁经营。面对自然山川的杂乱无章,我们只能记其要点,把握其特征。好的构图样式对于意境的凸现尤为重要。“意境高低,能否引人入胜,构图关系很大。”⑦写生中如能做到匠心独运,意境自然得以开拓。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里强调的是对山水生命的再现,不是被动地照搬某一孤立的自然状态,而是要在“搜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形成物我相融的“第二自然”,一种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境界。黄宾虹的《黄山写生画册》可谓意境高古华滋,深得“搜妙创真”之妙。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中国画艺术自古至今皆强调笔墨独立的审美意义。荆浩用笔强调用笔的变化与灵动。用墨强调自然要尽去人为的斧凿之痕。近人黄宾虹是集历代大家用笔用墨的大成者。其用笔强调:“笔法之要:用笔言如锥画沙者,平是也。用笔言如屋漏痕者,留是也。用笔言如折钗股者,圆是也。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如坠石者,重是也……用笔贵变。”“墨法分明,其要有七:一浓墨,二淡墨,三破墨,四积墨,五泼墨,六焦墨,七宿墨。”⑧黄宾虹将独立意义上的笔墨之美发展到了高不可攀的高度,终形成了旷古华滋之境。笔离墨无以表现,墨离笔无以运转。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若能运笔似不借墨之力,用墨似不因笔之功,化去笔墨痕迹,才是化境。写生中如能以纯任自然的笔墨营造意境,意境自然得以开拓。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山水画时……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要集中全力反映可观世界的实质,创造出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不是容易的事。”⑨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们的跋山涉水追求心中之境时,“六要”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思考。

注释:

①俞剑华,《国画研究》,第95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②李可染,《可染论画》,第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

③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中译本,第182 页,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④同②,第49 页。

⑤ L. 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第53 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⑥同①,第50 页。

⑦同②,第40 页。


⑧黄宾虹,《黄宾虹自述》,第4953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

⑨同②,第39 页。

勇: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4dfde8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