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反衬手法在唐诗中的妙用(免费)》,欢迎阅读!
反衬手法在唐诗中的妙用
中国绘画中有一种技法叫“烘云托月”,将这种技法移入写作中就是衬托。衬托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反衬手法在唐诗中的应用最为普遍。
一、以动衬静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以动衬静的名句。据胡仔《苕溪隐丛话》载:一日,贾岛于驴背上忽得“鸟宿”二句,始拟用“推”字,后欲改为“敲”字,一时吟哦不定,于驴背上引手做“推”“敲”之势,不知不觉竟冲撞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被押至韩愈面前。贾岛言其所以后,韩愈立马良久曰“敲”字佳矣,并邀贾岛随骑至于府中。
为何是“„敲‟字佳矣”呢?试想,万籁俱寂的月夜,晚归的老僧轻叩紧闭的寺门,几声清脆的敲门声,惊得栖巢的鸟儿一阵噪动,但很快又重归了宁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意境啊!诗人正是
抓住这一瞬间即逝的“敲”,渲染出了这种幽寂而清空的境界。有了“敲”这一反衬妙笔,全诗便境界全出了。
将以动衬静用得出神入化的诗人是唐代的王维。他的山水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了云溪春山月夜的景色:桂花飘落衣襟,其幽香极其细微,但人能感觉到;明月跃出山谷,其银辉极其轻柔,但鸟儿却被惊起。读罢此诗。我们不禁会惊叹于诗人心境内外的闲静和山涧的清寂。
二、以大衬小
以大衬小,可以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从而提示出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于其远谪荒州时。千山万壑,众鸟飞尽,人迹杳无,茫茫江天雪地之中,只有一心垂钓的老翁。诗人是刻意在冷漠无垠的巨大背景上展示了一个抗世者的孤独身影,并借此来诉说理想破灭、岁月蹉跎的人生悲哀和个体生命悬于广阔时空的漫无边际的孤独。
三、以虚衬实
作诗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主要是受了六朝以来绘画技法中的“布白”的影响。唐诗中以虚衬实而达到最高境界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带有浓郁的“禅”趣,是王维“晚年惟好静”的外化和自然流露。诗人去拜访香积寺,却并未着墨一香积寺,而是宕开一笔,从旁写起。
云绕的山峰,参天的古木,杳无人迹的小径。忽然,一阵钟声隐隐传来,让人惊喜于香积寺就在此山中。可是,接下来诗人还是只写幽咽的流泉、深僻的松林——直到旧暮时分,诗人看见了寺前的一方空澄的古潭,香积寺也未曾出现。整首诗,诗人似乎用一团神秘朦胧的面纱把香积寺裹住了,不让它显露半点姿容。我们只是能从那由远而近的越来越浓的幽僻氛围中,感到深山密林中有一座深邃肃静的古刹存在,且寺内还有一位“安禅”修炼的高僧。这正是诗人不作只字正面描写却仅以纯景物一味烘染环境和氛围所达到的奇妙艺术效果。这种以虚衬的艺术手法所创造的“无笔之笔”的境界,可启发人们循着诗中所展现和规定的情境,去联想,去玩味,从而巧妙地深化主旨。
四、以暗衬明
色彩和色调有明暗、冷暖之分。唐人写诗多将冷暖色调、明暗色彩相互对衬,以使衬体与主体形成强烈反差,以便加强要表现的主体的力度和深度。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借酒情兴诗情,倾吐了人生失意时的郁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比暮成雪”二句,用朝夕之间鬓发的一暗一明(一“青”一“雪”,
早上的缕缕青丝,晚上的一头白发),将光影之流逝、人生之短暂夸张到了极致。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的“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骆宾王因屡次上疏言事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高墙外秋蝉的长吟,触动了他蒙冤受难的怨恨和慨叹,于是写下了此诗。该诗因蝉起兴,寄寓了诗人的一腔沉郁忧愤——让黑翅的秋蝉与白头的囚徒相互映衬,以蝉翼之黑映衬霜发之白,写出了身陷囹圄者的沉冤难雪和自伤老大的凄恻之情。李、骆二诗中的色彩衬托效果都很鲜明且突出——前者表现的人生悲慨已经至极,后者表现的沉重忧心所构成的形象,深刻而强烈地表达出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3fa6878762caaedd33d4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