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2022-06-29 05:29: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欢迎阅读!
素质,背景,实践,思考,评价
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张伟斌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2



| 张伟斌

“唯分数论”是无数人学生时代的魔咒,无论你的画多精美、你的三分球多准、你的歌声多动人、你多么热心肠,都不及隔壁孩子一张满分试卷收获的赞美多。我们都清楚,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014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未来高校招生录取统一采取“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把统一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一参考”,就是把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福建省教育厅据此于2016年印发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思考。

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我校对评价程序进行严格规范,制定了“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录入系统、形成档案”五个依次递进的关联步骤,确保规范操作,最终录入省级管理系统。

存在问题

评价功能迷失。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调查,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普通高中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明显提升,许多高中学年末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依旧存在临时突击的情况,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工作都是草草了事,高校录取依旧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统考成绩为标准。评价功能的迷失直接削弱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

评价指标不合理。我国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其内涵的教育倾向是:全面的学生要比特长型学生更为优秀。在这样的定位下,每一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都会关注自身是否能够均衡发展,而极少思自我的性格特征、未来的职业规划等重要问题。

评价过程应付。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记录,是一个动态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实际上,由于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有些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会“走过场”,甚至不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评价。有些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在高三下学期组织学生临时填写,草草了事。此外,评价过程的应付还表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不能正确对待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事关考生能否顺利毕业和被高校录取,有些教师担心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罪人”,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从而导致评价的信度和区分度不高,评价形同虚设。

评价方式参与度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现实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依旧由班主任主导,学生参与度并未显著提升,甚至部分班级的综合素质评价没有学生互评环节。

评价结果使用不充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虽已在全国普遍实行,但是评价结果的使用程度并不令人满意。从现实来看,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并没有成为高考录取的参考,从而导致高中学校也不再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




实施过程无人监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无人监督,学生很难做到如实评价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评价结果的公示、评价材料的搜集和认定、评价过程的监督等制度尚未完全建

立。没有硬性的制度来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保驾护航”,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缺乏保障。

解决路径

评价结果与高考录取“硬挂钩”。要想使学校管理者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引导普高中学生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高考升学的影响力,从目前的“软挂钩”变成“硬挂钩”,直接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分数,从目前的“两依据一参考”直接变为“三依据”。

增设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的评价指标。我国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多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评价结果最终往往展现出高中学生“千人一面”的情况,指标设置上很难对高中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分。这也直接导致高校认为普通高中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价值不大。鉴于此,在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增设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指标迫在眉睫。可以增设个人特长类指标,同时加大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以此来增大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整体区分程度。

规范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过程是否规范科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可信、有用。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指导评价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带领教师有序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监督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没有相关部门来监督。因其与考试招生挂钩,一些投机取巧的人难免会为了利益对综合素质评价“美化造假”。因此,高中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应由教育部门进行监督审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造假坚决做到“零

容忍”,提高评价造假的成本,条件成熟时建立独立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造假要保持高压态势。

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可信度审核。以往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信度审核工作都是由普通高中学校自身成立机构来进行,这必然会导致监管不力的情况发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要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审核,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主要体会

从应付到担当。我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尽量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原本每学期结束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要由班主任统一打印发放,如今学生无论身居何处,都可以登录平台,直接查阅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毕业时,所有评价表都可以一次性输出,既省时又节能,既提高了效率又减轻了负担。教师们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频率和效果,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师生既是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平台的开发者,更是平台的管理者。

从倒逼到自觉。在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开发之初,学校通过一些形式“迫使”班主任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通过班主任的督促“倒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师生们越来越感受到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再功利地为填写而“假”活动,而把活动当作体验成长欢乐的路径。

从成功到成长。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对学生来说,成长历程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始终坚持“去功利化”的理念,认为评价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交流和成长的过程,不会简单地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学生在描述成长经


历时,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但不唯成果,重在记录自己的参与经历,记录自己的成长体验与感悟收获。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39edde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