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

2023-01-06 07:36: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欢迎阅读!
李愿归,谷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了解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 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 检查预习:

1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2、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 课文分析:

1 研读课文第一节 问题: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问题探讨: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没有关


系呢?(学生思考,不回答)

3、研读课文第二节(学生讨论概括三种人的行为特征及作者的态度)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大讲排场;“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喜怒无常;“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生活荒淫。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逃之 (鄙弃)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行之”(肯定)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恶之”(厌弃) 4、回顾:该段陈述的三种人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5、探析: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是已得志的小人和未得志的小人,第二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6预留问题回答: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侧面表现了李愿归隐盘谷高尚清雅的思想品质)

7、研读课文第三节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二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精神》

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务。但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屑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进入腐败的官场。任凭别人留名青史风光无限,却甘心归隐深山从此与世无争。他们埋葬了自己非凡的能力和智慧,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有无限疑惑和惋惜,似乎背后的那份执着与信仰,更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讨论隐士:陶渊明、苏轼、王维、孟浩然、白居易)

归纳总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听到那可贵的忧国忧民的声音,感受到那令人震撼的浩然之气,看到那颗超凡脱俗的清净本心。而这,才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所应该从中领悟的真正的哲理。

七、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081b2a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