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欢迎阅读!
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最应该遵循其基本原则——公平,但是公平性在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能否体现,文章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标签:低保 公平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它是每一个贫困公民都能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仅限于基本生活保障,带有明显的再分配性质;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一般性税收,更应该保证再分配的公平。因此,公平性是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其再分配职能时的基本原则。
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
(一)要给公平做一个界定
有学者在归纳我国己有的各种公平定义时认为,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公平观:一是指制度的公正和平等,即制度或规则在制约对象上是否权利与义务对称,制度本身的配置是否合理完善,制度所提供的机会是否均等;二是指收入分配规则的公正平等,即每个人的收入与投入的比例系数是否相等;三是指社会公平,即社会成员的收入和待遇的合理性;四是指属于道德范畴的公平;五是指一种主观感觉、心理平衡、主观评价。但也有学者认为,作为社会观念的公平其实兼有上述几种涵义,既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地位、权利、收入和人格进行评价和比较而形成的一种主观感觉,又是各社会成员在地位、权利、收入和人格上的平衡状态,它与一定社会价值系统相关联也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社会观念。
根据上述公平思想蕴含的实质性内容、人们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变迁发展轨迹,公平实际上是指社会成员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地位平等,共同遵守公平的社会原则,享有同等的各种社会权利,实现利益分配机会均等,结果公正、平等。公平最本质的内容是社会成员间合理的社会经济关系或财产分配关系。公平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基本的或最高的价值取向,其原则调节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关系或财产的分配关系。所以,公平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反映和评价人们之间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范畴。
(二)社会救助的公平性的界定
社会救助的公平性首先意味着社会救助权利上的公平,它承认并保证社会主
体享有平等的社会救助权,也就要求制度安排给每个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机会是平等的,这种机会不受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过,贫困公民享有同等受社会救助的权利在实践中应具体化为人人享有同等的受社会救助机会,这样的社会救助权利才有实际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同等的社会救助权利也可以说是“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享受社会救助机会”。但社会救助机会、社会救助权利和社会救助资源不能完全对等看待。社会救助机会表述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享受社会救助的可能性。社会救助权利是一种主观规定,是对社会贫困成员或弱势群体享受社会救助机会的设定。而社会救助资源则是一种客观条件,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或弱势群体享受社会救助可能性的现实程度。社会救助机会、社会救助权利和社会救助资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保障机会主要表现为一定量的社会救助权利和社会救助资源,没有社会救助权利和社会救助资源,社会救助机会就失去依托,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社会救助机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救助权利和社会救助资源,社会贫困成员或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机会的获得,还受制于其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合理分配社会救助权利和社会救助资源,保障社会救助机会平等,才被认为是公平的。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
社会救助的公平性,主要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的主要是城镇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方面,通过比较全国低保标准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城市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城镇低保的横向公平性。纵向公平的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的低保制度出发,纵向比较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的制度覆盖和财政投入,分析低保制度在城镇和农村两个结构体系中的公平性问题。
1、城镇低保的横向公平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3年,城镇低保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到2007年,低保覆盖人数相对稳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064.3万户、2272.1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93.9万人,占总人数的4.1%;灵活就业人员343.8万人,占总人数的15.1%;老年人298.4万人,占总人数的13.1%;登记失业人员627.2万人,占总人数的27.6%;未登记失业人员364.3万人,占总人数的16%;在校生321.6万人,占总人数的14.2%;其他未成年人223万人,占总人数的9.8%。
虽然城镇低保制度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制度的覆盖和财政的投入近几年也比较稳定,但是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便于比较,笔者选择了2007年第一季度月人均补助水平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20个城市作为样本,具体各个城市的低保情况见表2和表3的统计数据。
从表2和表3中的数据比较来看,后十名的城市的低保覆盖人数总体上高于前十位的城市,累计低保支出却远远低于他们,无论是平均补助水平还是平均补助标准,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前十位的城市的平均低保补助水平是200元左右,而后十位的城市的平均水平仅仅是其1/4,即50元左右;前十位的城市的平
均低保标准为260元左右,而后十位的城市仅为170元左右;补助水平占补助标准的比例,前十位的城市维持在七成以上,而后十位的城市的补助水平仅仅占标准的三成,不足前者的一半。可见城镇低保制度在区域上的差异巨大,横向分布的不公平性凸现。
2、城镇和农村低保的纵向公平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1-2007年农村低保覆盖人数呈现出大幅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年,增速达到了123.9%。截至2007年底,已有3566.3万人(1608.5万户)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同期增加1973.2万人,增长了123.9%,平均低保标准70元/人、月,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8%,人均补差38.8元/月,比上年同期提高4.3元,增长12.5%。
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相对完善、覆盖人数逐渐稳定和农村低保需求的大幅上升,国家投入到低保制度中的财政支出更加应该向农村进行更多的倾斜,然而现实却相反。由以上城镇和农村低保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农村低保的保障人口接近城市的1.57倍,而国家财政用于农村低保的财政支出仅是城镇低保支出的1/3左右,人均最低保障收入农村不足城镇的1/3,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平性缺失,将大大增加农村低保制度的完善的难度。
结论
从文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尤其是低保制度,无论是地区分布的横向公平和城乡分布的纵向公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公平性缺失,尤其是城乡分布上的纵向公平严重缺失。这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公平和谐、地区均衡、城乡平衡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社会贫困成员和弱势团体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J].探索,2001(1). 2、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社会保障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民政部.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公报[Z].2008-05-26.
4、最低生活保障司.2007年一季度全国城市低保情况通报[Z].2007-05-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9c8878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