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多样性,话语,语言]新媒体语言话语多样性的文化思考》,欢迎阅读!
新媒体语言话语多样性的文化思考
媒体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传承和记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语言和行为规范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逐渐产生并趋于成熟,新媒体语言也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广泛流传。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语言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新媒体语言的话语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其背后展现的文化特征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新媒体语言话语形式多样性的体现
新媒体语言与传统媒体语言相比更加灵活多变,它的使用人群多,层次不等,传播迅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量英文字母或英文字母与汉字混搭的运用。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沟通效率,传播者往往运用一些拼音字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如MM、RMB、WTO、GDP、X光、B超等等,这些词语统称为字母词,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字母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其次,新媒体语言中常常出现很多新鲜的词汇,这些词汇新颖、形象,富有时代感,如粉丝、正能量、你懂的等等。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着快速发展的生活状态,也显示了中国语言的千变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除了一些新造词以外,一些词语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解释,扩大了原有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充分显示了变化中的语言现象。事实上,语言即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稳定的。
再次,谐音词的出现。在新媒体语境下,一些谐音词大量出现,如碎觉(睡觉)、灰常(非常)等等,如果从语音的角度分析,这些词语将普通话与某地方方言容易混淆的声、韵替换,又将他们转化成相应的汉字,产生一种诙谐、幽默的、独特的交流效果。
二、新媒体语言话语多样性的文化解读
语言、文字是记录、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透过一种语言形式能够洞悉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新媒体语言也是如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其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受众群体都有所不同,新媒体语言的可控制性也较差。尤其是当今非常流行的微信语言,更是无法很好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新媒体语言也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无论优劣,只要是一种语言,就一定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不同地域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都互相交汇融合,通过对新媒体语言话语形式多样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过程,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并且在系统结构中存在着一定相互联系的几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总的来说,多元文化尊重所有文化平等共存的权利,并认为它们有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和独特价值。[1]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解构新媒体语言的文化内涵:
首先,新媒体语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拓展。新媒体语言中有很多新造的词语,这些词语既包含了传统的意义,同时又被时代附加上了很多扩展意义,丰富了汉语词汇表达意义,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体现了词义的发展变化,从而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例如,宅的新义待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奴的新义称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体现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山寨的新义仿造的;非正牌的和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漂白的新义比喻通过某些手段,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所得,反映出市场经济下一些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大使的新义借指为推动某项事业的开展而做推介、宣传等工作的代表性人物,则是一些公众人物影响力的写照。
其次,新媒体语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语言不是一成不变了,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无论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改变,还是传统媒体语言到新媒体语言的延伸,所有的语言变化都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使得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灵活,适应性强,因此很多反映新鲜事物的词语首先从新媒体上传播,这其中的一些积极向上、形象恰当、诙谐幽默的语言被主流媒体和大众逐渐接受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例如,源自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词语,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洋插队、落地签证、申根协定等条目是众多国民走出国门的写照;低碳、减耗、减排、减碳、新能源、光伏效应、电子污染、二手烟等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民众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北漂、草根、社工、达人、高管、愤青、名嘴、香蕉人、小皇帝、蚁族、月光族、全职太太等名词直观地反映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及其特点;闪婚、闪离、试婚等词语反映了传统婚恋观所受到的巨大冲击;拜金主义、傍大款、买官、贪腐、碰瓷、吃回扣、潜规则、封口费、关系网、冷暴力、霸王条款等词语反映了进入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再次,新媒体语言传播的不可控性也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文化缺失。新媒体主要以网络、手机为主,这两种也是大众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体形式。由于媒介传播主体的范围比较广,各个层次、各种职业、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使用网络、手机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而这些媒介传播主体的文化背景、学识水平更是良莠不齐,这势必造成语言传播的文化缺失。如一些粗俗、污秽词语的运用,熟语的生搬硬造,语法不合乎规范成分缺失、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等等,另外,由于输入法默认造成的一些语意混淆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新媒体语言传播过程中带来的一些弊端。面对这些语言失误带来的文化缺失,一方面,我们应提高新媒体使用主体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从源头上避免违反文化道德的语言在媒体上传播,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关监管部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新媒体进行监督。
传媒语言负载着文化承接与延续,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展现着时代的风采与节奏,引领者国家的文明与进步。[2]在加强传统媒体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引导新媒体语言的文化身份,让传媒语言更好的为大众文化服务,正如张颂老师说过:传媒语言的文化身份,应该得到尊重和强调,以使大众传播的形态规范化、审美化。[3]因此,新媒体应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为传播民族文化,倡导民族文明,实现和谐社会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98b2db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