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亩产博士最多的学府

2023-03-30 10:28: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亩产博士最多的学府》,欢迎阅读!
中国社科院,亩产,研究生院,学府,博士
出于工作需要,记者曾在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呆过,怀有一种学术情结,记者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到当地知名的大学去转转,实地感受一下大学校园生活。因此,对多数大学略知一二。现应《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总裁王华女士的邀请,将当年游历国内各大学的经历,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集结成《一位博士眼中的中国高校》(系列篇),以此向我国各大学致敬。

提起中国社科研究生院,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知道中国社科院诞生了若干灿若星河的学术大师,他们或学富五车如吕叔湘,翦伯赞等前辈,或学贯中西如马寅初、冯友兰等先生。陌生的是在北京地图上找起来都很费劲,即使很多开出租车多年的老司机提及社科研究生院都不一定知道。也难怪,社科研究生院从1978年成立到现在,每年招生的学生数量基本上维持在400多人,其中,博士100多,硕士100多,也就是说全部在校学生也就1200人,单纯从数量上讲,还不如国内211大学的一个学院学生多。当时的望京校区面积不过40亩,合计每亩产博士8个,所以中国社科研究生院也被戏称为全国“亩产博士最高的学府”。中国社科院一直保持如此的规模,听说即使到了良乡,每年招生规模也不过区区1500人。如此控制招生规模是为了保持精英教育还是另有苦衷,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在招生大跃进、大扩容的时代,中国社科研究生院维持如此袖珍规模,确实显得很另类。

顺着东四环,往顺义方向出口出去,沿着京密路,在第二个路口下,往北走五十米,你就会发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牌子,那就是它的大门。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四栋五层的小楼房围成的小院,后面有一个小操场,四十亩基本相当于幼儿园的规模,路五分钟就绕完了,这与一般大学诺大的校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是传说中的曾培养过两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杨小凯等学术大师的地方?

没错,就是这里!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可不要小看这里!中国社科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国际问题研究6教学研究部,专业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一级学科研究生院拥有103个二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3个)10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3个)以及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几乎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学位授权规模最为宏大的研究生院,可以说,你能够想到的人文学科,这里全都有!现有博士生导师470人、硕士生导师824人,绝大多数专业采取导师一带一的“师徒制”培养方式。这里的经济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法学、新闻学多个专业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专业。正是这些超一流的“软实力“,激励无数学子,包括记者本人,来到中国社科研究生院,开始学术思想的长征。

由于社科院没有本科生,所以很多知名研究院都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所带博士、硕士的培养上。我在记得当年在上博士期间,开有一门课叫做经济理论前沿》,基本上把各所的权威一网打尽,都安排过来作讲座。像当时的货币理论权威李扬、人口理论权威蔡昉、世界经济权威余永定、张宇燕、国际投资权威裴长洪,财税理论权威高培勇等都在101给博士生


上过大课。这些学者在台上从古到今,从西到东,从宏观到微观,抑扬顿挫,收放自由,让台下几百学生听得如痴似醉,忘却尘世的烦恼,这就是学术大家的风范!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以《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一书获得2006年度孙冶方经科学奖著作奖的左大培研究员。这位以《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名扬天下的教授对衣着极为不讲究,当时每次上课都是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花家地那一亩三分地给博士生上《高级微观经济学》课。记者当时不听同学劝告,不选杨春学研究员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而执意要选《高级微观经济学》,就是想获得点左教授的真传,当时教材用的美国瓦里安著的中译本教材。左教授对于授课是极为认真的,上课准备得很充分,课程经常结合他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点评,偶尔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公式出一点小错误,他就会从新再推导一次。但是左教授对学生的严格也是研究生院出了名的,记得我期末考试之前正好在外地出差,未能好好复习,结果考试微观经济学只考了65分,而社科研究生院规定必修课必须70分才算合格。记者首先想到的通过我导师去求情,没有想到的是,我导师一扣回绝,他说即使搭上所长的脸面,求情也不可能起任何作用,劝记者好好复习准备补考。我只好灰溜溜回来,认真复习不敢再存侥幸。好在后来补考通过了,否则博士学位就泡汤了!再如我导师是国际投资领域的大家,当年就曾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对我治学之道点拨不说,对我的人生规划也十分关注。如果说在学业上的收获可以量化为博士论文,在人生阅历上的收获缺无法用语言来描绘。有诗为证:“香山赏红叶,健步如飞,英姿不减当年;奥海观野鹤,思绪如潮,视野更比天高”

有意思的是,社科院对于博士毕业发表文章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不像不少大学非指定几本学术权威刊物发表才算数。记者猜测应该是社科院的一种学术自信。“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有那么多学部委员做博士导师,还用发表论文来证明水平吗?所以上学的时候同学们更多的精力不放在发表文章上面,而放在写博士论文上面。“无论你过去的学术成就有多高,在社科研究生院,你总能找到自己的短板”,一位入学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基金经理曾这样对我说。是的,在博导面前,读的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在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量都是九牛一毛,太有限了!这也许就是越是大师越平易近人的原因吧。

如果你是硕士就读中国社科研究生院,那么以我从事十多年人力资源的经验告诉你,革命远未成功!因为中国科学研究生院即非211,又非985,很多单位第一关就把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给唰掉了!所以要读就要读到博士。因为社科研究生院与原中科院研究生院、原人民银行五道口研究生院一样,没有自己的本科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交融,真正形成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包容文化。尤其是社科经济片涵括世界经济工业经济金融学、农村经济发展、数量经济、产业经济、人口与劳动经济等各个经济学科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我们一届经济学部七八个所分在一个大班,大家彼此相互取长补短。记者由于年龄偏长,每次去研究生院上课,课后都要招呼在校的同学们去饭店“打牙祭”,一来二去,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同学,即便彼此分开了十多年,大家还是能常来常往,很多同学已经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朋友,事业上的伙伴。

记者思量,找个时间,也要去良乡社科研究生院新址感受一下,听说那边别有洞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9234518bd63186bcebbce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