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欢迎阅读!
历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
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甚者,干脆在课堂上伏书而睡……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失去活力,师生之间貌合神离,课堂缺少了生命。而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即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化起来,应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命之源在哪里?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课堂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的情景,生活中的情景,熟悉的情况,因为只有真实的才可信,只有可信的才能接受。 通过实践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要关注社会现实,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策略一、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1:在学习八年级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我联系时事:前年是大陆与台湾交往成效最明显的一年。[2005年4月中国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来到大陆访问,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并与中共会谈,签定了两岸互惠互利的有关协议。]2006年4月14日连战一行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论坛”,于4月15日到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祭奠活动中连战一行表达了他们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和平统一发展中国的遗志,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台独”势力,却鼓吹“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这是违背两岸人民的心愿的,违背历史的潮流的。我们坚信祖国统一的大业一定会实现。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的宝岛。 师提出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台湾古代称什么?在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大陆与台湾密切往来的史实?(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师再提问:在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有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历史,是哪两次?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第一次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回归。第二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退据台湾,造成大陆与台湾分离至今。
师继续提问:那么,台湾问题应怎样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怎样完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有的学生会抢答武力征服;大多数说和平统一好,因为战争太残酷。) 师再次提问:和平还是武力?从现实看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由此导入本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教学内容。
例2: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地举行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中国山东曲阜开展了“国际孔子文化节”。届时,八年级历史教学正进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学习。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山东曲阜祭孔典礼视频片断,并设计问题:全球为什么要开展祭孔活动?孔子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贡献?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说明孔子在人民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学生会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积极思考,很轻松地解答出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和为贵”“取信于民”、“天下为公”等仁政思想,他的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学而时习之……”等教育思想都流传千古。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感到自豪。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传承这些历史精华。孔子在我国人民心目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威。于是我联系本课背景知识:正由于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就是借用孔子在我国人民心目极高的地位和权威来推行变法思想,才使维新变法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后,他也举起“尊孔”,那么,他“尊孔”的目的何在?实质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的学习。 上述第一案例是把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的社会热点引入,让教学内容和过程不再是空对空,而是解答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了实际功效;由于它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外,还拓宽了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 上述第二案例教学是将貌似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有重要相通点的社会焦点引入。通过对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认真分析,发现了它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相通点——孔子在我国人民心目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威。从而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探究的欲望;强化了学生对相应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深化了爱国情感。
因此,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富予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从而使历史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策略二、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情境性模仿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使历史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例1:在学习八年级《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笔者分析了课文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革开放决策,联系这一决策的实践使中国富起来,课堂教学这样安排的:
在课前一周,我根据所教学生都是来自山区农村家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对自己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80——90年代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访问父母或长辈,另一组要求对本乡镇的交通、卫生、教育设施和条件进行调查,两组人员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注意安全,并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书面报告材料,以便课堂交流。(学生对此活动非常积极,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本课教学开始时,学生把他们的辛勤劳动果实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出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由此导入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7831f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