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历程

2023-01-23 06:37: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学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
儒学,历程,发展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春秋时期

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主张:

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发展——战国时期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孟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伦理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低潮——秦朝时期

“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四、正统——汉代儒学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背景 4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意义

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五、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发展受到道、佛教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六、新发展——宋明理学


1、时代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理学的开创者。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程颐、颢、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主张: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 ——

三纲五常 ③主要着作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3)陆王心学

①南宋 陆九渊——心学创始人

主张:A宇宙观:“心”为本原。 心即理也,是宇宙的本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②明代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主张:A宇宙观:“心”即“理” 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 “知行合一”(内心反省)

七、批判与继承——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1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趋渐衰落的阶段。 2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李贽(明)——反正统的“异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①主张:A挑战孔子的权威和封建正统思想

B针对“存天理 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主张追求个性和自由。 D文学上主张“真心”

着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2)黄宗羲 主张:

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这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6a9748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