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仗

2024-01-25 19:46: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仗》,欢迎阅读!
地仗
地仗

油灰地仗(简称地仗)是由砖面灰(对砖料进行加工产生的砖灰,分粗、中、细几种)、血料(经过加工的猪血),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形成的灰壳,主要起保护木构件的作用,由于在它的表面涂刷油漆,所以,它又是油漆的基层。








地仗

按明、清建筑传统的工程做法,油饰彩绘前要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用血料、油满(或光油)调制的砖灰做为底层,称作地仗,为防止其龟裂剥离,刮涂过程中还要披麻或糊布。明、清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地仗是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木构地仗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就开始有了。1925年在赤塔(即东康堆古城)附近发掘元朝邦哥王府(成吉思汗之孙)废墟时,在残木柱上发现有用粗布包裹涂有腻子灰,表面绘动物形象的泥饼,证明元代就有作地仗之实物。

明代修建宫殿多采用楠木,梁、枋、柁、柱完全使用整木才,经过削平、圆、直后,表面光滑,直接在木骨上进油漆彩画,从不作灰麻地仗。到了清代因木材缺乏,多采用小木料拼邦做法,木件表面粗糙干裂,多裂缝,因此要用油灰作地仗,使表面平滑齐整,然后才能进行油漆彩画。地仗的处理方法,在全国各地并不一样,一方面是各地的工匠历史传统工艺不同,另一方面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如用血料砖灰材料,做一麻五灰单皮灰地仗,只有北方使用。

早期的地仗大都是在木料上包一层夏布或细麻布,用面粉或豆面调合桐油紧附在木骨表面上,形成一曾薄薄的地仗。由于面粉与桐油富有粘性,能够干结硬化,与木料牢牢的相结合,不易脱落或破裂,至清代初期依然使用。如北京的雍和宫大佛楼、牛街清丨真寺正殿等处的油漆彩画地仗都是如此。清代中期前后,因拼邦的木料变小,所以改为使麻捉灰的二麻五灰办法。

地仗的处理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它如同建房要打好地基一样,油漆彩画施工,如果地仗这道工序没做好,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古建筑的木构件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油灰地仗

油灰地仗(简称地仗)是由砖面灰(对砖料进行加工产生的砖灰,分粗、中、细几种)、血料(过加工的猪血),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形成的灰壳,主要起保护木构件的作用,由于在它的表面涂刷油漆,所以,它又是油漆的基层。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较简单,一般只对木构件表面的明显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后钻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渗入到地仗之内,以增强地仗的强度韧性及防腐蚀性能)。清早期以后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现了不施麻或布的单披灰,包括一道半灰、两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讲究的则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讲究的四合院木构地仗,重点构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构件大多做单披灰地仗。王府建筑的地仗可厚于麻五灰。

在木构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来,木构地仗所以出现越做越厚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筑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复修缮,原有构件大多不太平直圆顺,棱角也不完整,只能通过加厚地仗、使麻糊布、过板闸线等工艺手段得以再现昔日光彩;其二,实践使人们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长期抗御自然界各种侵蚀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强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为必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6474d54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6.html

相关推荐